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湛江情怀"是湛江人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①说到"故土情怀",大概世界上没有比中国人更强的了。一个泉州人,一个雷州人,在美国一个稍大点的城市,很容易就能找到"泉州会馆","雷州会馆"。国人的这种"故土情怀",固然和中国文化有关,但和中国人过去的那种"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也不无关系。而现代的中国,很多城市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移民城市",比如深圳。生活在深圳的人,大都有一种以做深圳人为荣的"深圳情怀"。香港学者梁文道认为,"深圳情怀"是深圳人最珍贵的财富。随着石油、钢铁、纸浆等大项目的落地,湛江也很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移民城市",同样,"湛江情怀"也是湛江人的一份宝贵的财富。湛江几任市委书记到任第一天说的都是同一句话,"从今天开始,我就是光荣的湛江人了"。有一名从黑龙江来到湛江教书的女老师总喜欢对她的学生说,"湛江是一块福地,我也是湛江人,我为此感到快乐和自豪。"

②市委书记和普通女教师异口同声,决非心血来潮,激动所至,而是发自肺腑的心声。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崇高的感情寄托,湛江在他们心中,无疑是一个可爱的城市。

③湛江的确是一块福地,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城市绿地、空气质量一直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是令南来北往的过客无比羡慕的宜居城市。在北方许多城市沙尘横飞的时候,湛江的空中飘飞的是美丽的紫荆花瓣。

④湛江也是一块宝地,在海洋城市中,湛江海洋资源、港口资源十分丰富。上海宝钢选择在湛江建厂,与其说是湛江人的福气,不如说是宝钢人"有眼光"。

⑤湛江还是一块有底气的人文宝地,雷州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雷剧、醒狮、人龙舞、飘色、傩舞、泥人塑,使湛江扬名海内外;而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还有湛江师院,又为湛江培育和聚拢了多少人才!

⑥无庸讳言,湛江并不是上帝的"伊甸园",湛江经济目前在全省排名较靠后,湛江的工资待遇有点低,湛江的房价有点高,湛江的交通有点乱,湛江人的陋习有点多……

⑦事实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人意之外。一个人如果对他工作生活的地方没了兴趣,没有感情,总怨怨艾艾,必定会眼前一无是处,未来一片灰暗。但是,作为一个具有"湛江情怀"的湛江人,不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还是南飞北下的"外来人",他们并不是看不到湛江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更看到湛江的美丽环境,看到湛江的优越条件,看到湛江的美好前景……在他们的心中,湛江不是别人的湛江,而是"我们自己的湛江"!被雷州人亲切地称为"保伯"的退休老干部陈光保,八十多岁,靠轮椅代步,每天还要上风守望着半岛的红土地;1982年大学毕业就离开家乡来到湛江的海大教授李思东,二十多年一直在湛江从事着"甜蜜的事业"--菠萝品种改良和精细加工研究……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心,去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湛江,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他们都有着满腔深厚的湛江情怀。他们是湛江人中最可爱的一群。

⑧"湛江情怀"是湛江人的一份宝贵的财富,"湛江情怀"是湛江人的"魂",它可以凝聚民心,激发热情,焕发聪明才智,能让千千万万的湛江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城市发展的建设之中,形成一种大家为湛江主动作为,人人为湛江拼搏进取的可贵局面。今天,在尽快实现湛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培育湛江广大老百姓的"湛江情怀",这样,使湛江成为粤西龙头和北部湾沿海中心城市的愿景就不会是空中楼阁,建设幸福湛江,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文是参考《湛江日报》有关材料写成)

请简要说明"湛江情怀"的主要内容并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简要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1)湛江并不是上帝的"伊甸园"。

(2)"湛江情怀"是湛江人的"魂"。

如何培育湛江广大老百姓的"湛江情怀",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两点建议。

请从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简析文章第段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
丁辉
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于国于家无望”,“生意尽矣”!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黑暗”的影响。
作者对阅读鲁迅作品的看法是:既,又
作者在文中说“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如果把这一句中的“最起码”和“部分”删去,与作者的原意有什么差异?


请辨识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作者说“‘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有人不赞同这个看法。我们初中课本里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母亲的硬伤
①她和普通人有些不一样。
②从出生那天起,她就只能坐在轮椅上,舞动着比别人短很多的胳膊。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推着轮椅上的她找到学校,却没有一位老师接收她,无论母亲怎样苦苦哀求,都于事无补。
③一个残疾孩子,再不学点知识,这辈子可怎么过啊?母亲不甘心,买了书本,自己在家做起了私塾先生。没想到,母亲的教鞭居然把她送进了大学的校门。从此,她变成了父母的骄傲。她确实和别人不一样,她上完了大学,学会了唱歌,在当地的体育馆开了自己的演唱会,成为小有名气的人。
④当所有的工作都向她关起大门,她决定创办自己的艺术团。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完全由残疾人组成的艺术团,第一次上台表演,就赢得了阵阵掌声。之后,她带着这些身残志坚的人,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还飞出国门,站在了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舞台上。
⑤事业上的成功给她带来了爱情的大丰收,一个健康的小伙子无视众多红颜,偏偏对她情有独钟,甘愿做她的双腿,背着她,去每一个她想去的地方。
⑥不敢奢望爱情的她,幸福地做了人妻,还做了人母,生下一个健康美丽的小女儿。人生如此圆满,似乎再也没有遗憾。
⑦可是,她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一次也没有接送过女儿,甚至,没有陪女儿逛过街,没有带女儿到公园。无论女儿怎样哀求,她都绝不松口。
⑧她还对女儿提出了诸多要求,比如,不许带同学回家,不许对人提起妈妈。
⑨这让女儿一度很伤心,难道,母亲不爱她吗?可是,她明明能感觉到,母亲是那样在乎她呀!
⑩女儿十岁生日时,有同学热情地要为她过生日,盛情难却,女儿擅自做主,将同学带回了家。
11此时,她正在客厅里精心为女儿准备礼物,见到忽然冲进来的同学,她一下子蒙了,嘴里喃喃地说:“不要让同学看到我的样子!”
12那一刻,女儿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从来都不肯见她的同学,因为,在同学面前,母亲是自卑的。
13女儿懂事地抱着母亲,说:“妈,你就是这个样子,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也并没有讶异,而是很礼貌地叫她阿姨。
14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慢慢地放下了。虽然她从来不曾为自己的身体而自卑过,虽然她从来都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豪气,可是,当她做了母亲,却是那样害怕,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遭受轻视和讥笑!所以,当自己暴露在女儿同学面前时,她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恐惧。
15她是如此坚强而又成功的女人,面对命运的不公,从来不肯低头,可是面对女儿时,不够完美的身体成了无法逾越的硬伤。
16其实,所有的母亲都会有硬伤,无论她们多么坚强独立,面对儿女,总觉得自己有一处或几处不够完美,从而想方设法小心翼翼地避开。所以,当我们的母亲做出不可理喻的举动时,我们应该明白,她正在小心掩饰她自以为的“硬伤”,而这,是她最深沉无私的爱。
17作为儿女,唯一能做的,是让母亲明白,无论她有多少缺陷,都是你最爱的人,在儿女心中,母亲一定不能有硬伤。
“她和普通人有些不一样。”试在文中找出她与普通人有哪些不一样。
文章第⑦段在内容上强调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慢慢地放下了。”为什么“放下了”?
生活中,你发现母亲的“硬伤”了吗?联系全文,请说说你自己的感悟。

江南乡菜
①怀念江南,怀念江南的乡菜。
②蒌蒿有一股清香味,采摘过后放几个晚上就老如细棍,所以采蒌蒿必须赶早采摘,马上提到露水街上去售,一见有蒌蒿,便知道又一度春天姗姗而来。蒌蒿采回,重新摘过,用开水一焯,放入臭干子,淋上麻油,那种特别的香味十分诱人。此时一般人家皆储有透明的腊肉,腊肉干丝炒蒌蒿,佐饭下酒皆是美味。在那很短的季节里,又常落雨,烟雨中,芜湖一带临水小镇子里,一家一家小饭馆的黑板上都写着:蒌蒿腊肉丝。
③吃罢蒌蒿后,雨便千丝万缕落得柔情又缠绵,油菜花洪水一样在一夜之间淹没村庄。秧田蓄满水,一场雨后,燕子低飞,到处都有哗哗流水,每一处水流的地方,总有巴掌大的鲫鱼戏水。这些鲫鱼也真有本领,能逆着水流窜上垂直的沟口,一直游进水田里。捉戏水鱼是每个农人的业余爱好,黄昏归家时分,一大半人手提着三两只鲫鱼,用柳枝串着。三四月间的鲫鱼极鲜活,满肚子籽粒,刮鳞剖肚后,常常从竹篮里跳入水中游走,煎到油锅里还在跳啊跳的。炖得鱼汤如乳汁时,放入碧玉一样的嫩莴笋同煮,煮到鱼笋同熟,盛入陶钵中,白的雪白、绿的碧绿,一口汤,透鲜得很。
④再接着,就能吃到唧口,唧口这个农民发明的词极其形象生动。在圩乡,稍大一点村庄便有孵坊,草合泥糊的大土窝子,孵小鸡小鸭,小鸡要出壳了,喙嘴啄破蛋壳,唧唧有声。但由于某种原因,雏鸡没有出壳,农民称之为唧口,一毛一只,太便宜,买回来一煮,去壳,小鸡刚刚成形,有一块蛋黄,很肉质耐咀嚼,同拔去纤毫的小鸡放入油锅中同煎,佐以姜、辣椒、黄酒,起锅前切一把刚采回的马兰头投入,马兰头清明时节很青嫩,清香可口又有清火之功效,和唧口拌炒,滋味绝佳。
⑤吃苋菜鳖要到暮春,春末夏初的江南村野上,有一处处油菜茎杆和荚壳堆,红苋菜在田畦头茂盛,正好上市,塘老鳖正肥,肥得爬不动了,还张牙舞爪的。夜间爬到菜籽荚壳中产卵,一产便是一小窝,十九枚或二十一枚,总是单数。孩子们点灯笼去照,照见便用脚踏住,老鳖铜锣般大小,背上沾附水蛭和泥螺,捉回家投入水桶,用滚开水烫皮,腹部破十字花,取出内脏,填入姜、蒜、糖、酒,用陶钵隔水蒸至熟烂时,投入苋菜。苋菜很快将浓汤染红,放上数枚煮熟去壳的蛋卵,这种乡土风味,会让你惊奇不已,胃口大开。
⑥吃完苋菜鳖,一年一度的水乡春天算过完了。
开篇只有一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雨便千丝万缕落得柔情又缠绵,油菜花洪水一样在一夜之间淹没村庄。
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见解。

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军队
①曾几何时,一档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央视热播,笔者就来说说舌尖上的军队。
②二战中,美军士兵对装备的午餐肉罐头深恶痛绝,他们甚至编出很多段子来调侃这种罐头。然而,在战时的英国,午餐肉罐头被当地百姓当作圣诞菜肴享用。这种落差就是国力的体现。
③越战之后,美国淘汰了老旧的马口铁罐头包装口粮。硬质罐头的重量、硬度影响了携带的便捷性。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美国开始采用一种被称为软罐头的包装技术。采用软包装不仅拥有和马口铁罐头同样的保质期,还便于携带和空投。包装废物在战时也易于被掩埋或者带走。在执行秘密任务时,也不会因为碰撞而发出声响。
④最早使用软罐头技术的是美军特种部队。他们经常需要在越南丛林中执行超过十天的远距离巡逻或者偷袭任务,携带传统的硬质罐头非常不便。美军后勤部门拿出用于医疗包装的高分子材料包食物给士兵吃。美国一直用最新的科技来推动军队的饮食进步,并将其视为战斗力的一部分。
⑤除了软罐头之外,营养支持技术也是来自于美国军方。营养支持本是医学专门技术。上世纪50年代,美军开始研究此项医学技术,通过给士兵注射营养液便可以维持生存,而且达到无损健康、保持精力旺盛的效果。美国军方打算送宇航员上太空,不进食则无需考虑宇航员的排便问题。最后这个实验失败了,因为即便什么都不吃仍然会有排便,人体的胆汁需要通过排泄系统排出。这种技术被用于治疗消化道出现问题的重症病人。中国就有因为癌症需要切除整个肠道和胃部的病人一直靠营养液维持生存,甚至结婚生子并存活。军队餐饮科技的进步实际上可以推动民用商业领域的进步。
⑥上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配发新型单兵口粮。这是一种可以自热并且携带安全的前线口粮。为了避免口味单调,美军开发出二十多种不同的菜品,甚至为回教徒和素食主义者开发出专用的口粮。
⑦我军有无类似的军用口粮呢?
⑧我军后勤部门一直在研发各种军用食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压缩饼干。压缩饼干可被视为炒面的升级版,当初制造压缩饼干是希望方便携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缩饼干的口感和营养也有所改善。有很多人认为,压缩饼干是一种泡过之后可以变得很大的食品,这并不是制造者的目的。压缩饼干的单位热量也谈不上很高,至少与同等质量的肉类比没有什么优势。整体而言,这是一种不算先进的单兵口粮。
⑨中国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军用食品是脱水米饭,最早发明脱水米饭的是旧日本军队。中国改良了日本的技术,只要加入少量热水,脱水米饭就可以食用,口感也接近一般的米饭。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效仿美国研制了类似的单兵自热食品,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改良型号,适用于各个军兵种。
⑩一个国家的军队是否强大,不完全在于拥有多少飞机坦克航母,而吃饭的水平往往能体现其后勤能力。对军用食品的研制开发,是军队建设今后不断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全文看,军用食品要具有哪些特点?

根据第⑤段内容,请给军方“营养支持技术”下定义。
营养支持技术是技术方法。
文章第⑧段加点的“不算先进”能不能改为“不先进”?请结合文段内容回答。

下列有关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了美国和中国的军用食品发展情况,其中介绍美国军用食品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B.文章标题化用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神秘的军方信息生活化,新颖别致,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C.文章第⑥段中举中国癌症病人靠营养液维持生存的事例,意在说明将医学上的营养支持技术运用到军用食品研制上是无法实现的。
D.中国在军用食品技术研制发展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这更需要我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军用食品的技术含量。

现代文阅读
最咸的蛋炒饭
①父亲很少下厨——这事儿应归咎于我那烧得一手好菜的母亲对他的纵容。几十年来,父亲在我家的厨房里只有过寥寥数次的“表现”机会。也真难为他能将每一盘菜都折磨得色香味形一塌糊涂,而且无一例外地挥“盐”如土,齁得我猛往肚子里灌水,活像烈日下拉车的骆驼祥子。
②五分自知之明,三分乐得清闲,加二分不思进取,父亲“君子远庖厨”已经很多年了。但他那特色鲜明的菜肴风味,尤其是多年前的一顿蛋炒饭所留给我的记忆,至今难以抹去。
③17岁那年的我突然不可救药的厌学,同时结交了不少热血沸腾的“狐朋狗友”。在17岁的天空里,道德与法律的空气是稀薄的;周润发演绎的一个个快意恩仇、街头喋血的银幕故事,点燃了懵懂少年心中的英雄情结,一些天真而荒唐的错误就那么发生了。然后?当然是被发现了!东窗事发的我被迫转学到离家50里外的一个县城中学。
④(A)我自由落体般的堕落速度让一向以我为傲的父亲目瞪口呆,一生好强的母亲更是气得病倒了。父亲没有揍我,只是每天沉默寡言地照顾着憔悴的母亲,勉力经营着咸得发苦的一日三餐。压抑的气氛让心虚的我喘不过气来,于是当其他同学尽情享受双休日时,我却在热切盼望每一个周一的来临。
⑤某个周一的早晨,我顶撞了父亲几句,早饭也不想吃,就匆匆搭乘班车赶回学校,(B)肚子里装着一副富有叛逆精神的辘辘饥肠
⑥第二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发现有同学向教室外探头探脑地看;循着他们的目光,我看到父亲来了。他显然不想打扰正在上课的老师,所以只是静静地站在窗外,手里还捧着一个很大的白色搪瓷杯,杯口上用橡皮筋蒙着一小块报纸。
⑦然而,老师终于发现父亲了:“您有事吗?”我垂下头,耳畔隐约传来父亲的声音:“……早晨没吃饭……孩子胃不好……送点儿饭……”我暗暗埋怨父亲,害得我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
⑧“你来干什么?我又不饿!”我气呼呼的面对着父亲,毫不掩饰心中的不耐烦。他像是没有注意我的语气,一边将搪瓷杯递给我,一边抹着额头的汗水:“早晨怎么不吃饭?你妈担心你饿了又胃疼,非让我给你送来,喏,蛋炒饭。还不凉,你趁课间吃吧。唉,在外面住宿,得按时吃饭,省着你妈老惦记,嗯?”他又抹了抹汗,我抬眼瞥见他额角的白色发丝——那是我平日里不曾注意的。
⑨“我得走了。单位还有事——骑车回去还得一个多小时……”我这才想到,这个小县城每天只有一趟早班车。为了这区区一杯蛋炒饭,父亲要骑着自行车往返上百里!
⑩临走时,父亲默默地看了我好一会儿,却只说了一句话:“行了,回去吃饭吧。我尝了一口,不咸。”
⑾看着自行车上父亲踽踽远去的背影,我使劲儿地仰起脸,泪水奔流。
⑿十几年过去了,我总也忘不了那白色搪瓷杯里蛋炒饭的滋味。父亲错了,那实在是我一生中最咸的炒饭,因为他不知道,我在其中掺进了多少眼泪。
本文着重记叙了面对一杯“父亲”送来的蛋炒饭,“我”的所思所为发生的变化。阅读⑤—⑿段,将“我”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1)赶回学校前,我怀着叛逆的情绪顶撞父亲;
(2)父亲送饭来校向老师解释来意时,我
(3)刚和送饭的父亲面对时,我
(4)看着父亲擦着汗水,叮嘱我时,我的心有所触动;
(5)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时,我
第①段讲述父亲炒的菜很咸,有什么作用?
答: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虽然父亲说这个蛋炒饭“不咸”,但“我”为什么觉得它“是我一生中最咸的炒饭”?
答: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也不乏诙谐有趣,选文中有两处画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