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2)下列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3)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
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4)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5)对第③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
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
向。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①。是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长揖汉王②,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廷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廷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
……
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注]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③忽然:指死亡。④熏:通“曛”,黄昏。
(9).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进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8). 翻译下列语句.
(1)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2)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3) 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杨掞(yàn)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间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掞今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积尝宴容,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珙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洪生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壁守黄州,檄入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宋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壁守峡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宋史•杨掞传》)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土业,遂登第
译文:。
②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译文: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译文:
(2)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译文: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译文: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也。弱冠明经①举,补隆州参军。时晋安县有豪族蒲氏,纵横不法,前后官吏莫能制。州司令思贞推按,发其奸赃万计,竟论杀之,远近称庆,刻石以纪其事,由是知名。累转明堂令,以善政闻。三迁殿中少监,检校洺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作乱,河朔不安,思贞善于绥抚,境内独无惊忧,(武)则天降玺书褒美之。神龙初,为大理卿,时武三思擅权,御史大夫李承嘉附会之。雍州人韦月将上变②,告三思谋逆,中宗大怒,命斩之。思贞以发生三月,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竟有敕决杖配流岭南。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思贞又固争之。承嘉希三思旨,托以他事,不许思贞入朝廷。谓承嘉曰:“公擅作威福,不顾宪章,附托奸臣,以图不轨,将先除忠良以自恣耶?”承嘉大怒,遂劾奏思贞,出为青州刺史。境内有蚕一年四熟者,黜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八月至州,见茧叹曰:“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特表荐之。思贞前后为十三州刺史,皆以清简为政,奏课连最。睿宗即位,征为将作大匠③。时左仆射窦怀贞兴造金仙、玉真两观,调发夫匠,思贞常节减之,怀贞怒,频诘责思贞,思贞曰:“公职居端揆,任重弼谐,不能翼赞圣明,光宣大化,而乃盛兴土木,害及黎元,岂不愧也!又受小人之譖,轻辱朝臣,今日之事,不能苟免,请从此辞。”拂衣而去,合门累日,上闻而特令视事。
注:①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②上变:向朝廷密告叛乱事件。③将作大匠:官名,主管宫室、宗庙等土木营建.
(5.) 译文:①州司令思贞推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