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普少习吏事 习:
(2)每归私第 第:
(3)家人发箧视之 发: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太祖常劝以读书以:用,拿 |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而:表假设,如果 |
C.及小白立为桓公及:等到 | D.鲍叔遂进管仲 遂:于是,就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译文: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译文: .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宋太祖最初并不接受赵普对人才的举荐,齐桓公也曾囚禁管仲,不想任用他,但两位君王最终都接受建议,重用人才,在这一点上,均称得上明主。 |
B.甲文中的人才最终被太祖任用,乙文中的管仲得以辅佐桓公一匡天下,说明赵普和鲍叔牙都是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的贤臣。 |
C.赵普举荐人才,不惧太祖盛怒,反复进谏;鲍叔牙举荐管仲,“以身下之”:均体现了两人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怀。 |
D.甲、乙两文在写举荐人才时,均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在举手投足间本质尽显 |
(二)阅读《三峡》一文选段,完成5—9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划线字。
(1)略无阙处 __________(2)良多趣味, _______
(3)沿溯阻绝__________(4)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写出三峡江水的什么特点?李白有一首诗表达了与它相同的情景,你能默写其中相关的两句吗?
、“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以“荣”字状以“峻”字状
以“茂”字状,相互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最后一句渔者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文言文阅读(共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解释划线的词(每词1分,共4分)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
百叫无绝( ) 望峰息心(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犹得备晨炊 | B.沉鳞竞跃 锦鳞游泳 |
C.有时见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D.横柯上蔽 负势竞上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6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峰“高”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什么?【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山市》,完成5-9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相顾惊疑( )②惟危楼一座( )
③裁如星点( )④窗扉皆洞开(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________________ 为初生阶段; _______________ 为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与消失是高潮阶段。
.那时的人们把“山市”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②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一)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①。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②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③。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④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⑤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⑥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⑦,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①偏:固执。 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③掖垣:泛指高官。 ④僭(jiàn):超越本分。⑤邸(dǐ):此指官府。⑥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⑦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下列句中的“之”与“皆其柄国之日也”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 | B.醉翁之意不在酒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 D.怅恨久之 |
、解释下列划线字。
(1)属万里为之记(2)侂胄恚
(3)侂胄专僭日益甚(4)遽言侂胄用兵事、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2)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文段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 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畜(同‘蓄’)积多,其国宁也。”王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畜积多,畜积多则也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罢矣。[1]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使人视之()(2)其国宁也().、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畜积多则也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原文)
对于陈国“城郭高,沟壑深,畜积多”的现象,使者的初步判断是“”,得出的结论是“”而楚庄王的初步判断是“”得出的结论是“”。、使者和楚庄王得知的现象相同,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却不同,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