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讫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外学者在认知世界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三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3分)
(2)概括材料二、三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3)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5分)

阅读下列《大国崛起》解说词中的部分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约瑟夫·亚宁: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 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
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
德国在统一前后, 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 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1)德国学生像“奴仆”,美国学生是“太阳”,反映了各自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2分)
(2)从政治因素上分析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8分)

社会转型之路漫长而曲折,近代欧美与中国都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政”就是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即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材料三: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对宪政的定义,18~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是怎样建立“宪政”的?
(2)根据材料二,美国宪政机制形成演变的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学习、研究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2分)并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萦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三 : 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四 :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3)结合所学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民主的形式、范围、性质三个方面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所体现的两种民主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