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贼以骑三万来,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 在庆州修筑大顺城,来占据要害之地,又修筑胡芦城,夺回叛贼的土地派人耕种 |
B.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 于是将驻扎边地的军队撤回内地谋生,因而解除了西部百姓供给运输粮草的辛苦 |
C.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 有关部门上奏朝廷,全部废止了范公以前施行的改革措施,恢复了过去的旧政策 |
D.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 |
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十分贫穷,一辈子如果不是去人家做客,就从来都不吃肉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感伤家世之变,离家求学,严格自励,学有所成。 |
B.元昊在河西反叛,范仲淹主动请缨守御延州,他积极备战,发展农耕,颇有远见。 |
C.范仲淹自作主张,竭力改革积弊,遭到反对,皇上虽知其忠心,但已不再听信他。 |
D.范仲淹病重时,皇帝赐药慰问,死后皇帝停朝一天,还追封他兵部尚书以示哀恤。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3分。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上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己卯,以劳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将武仙据真定,定武诸城皆应仙。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定武诸城复去仙附。庚辰春,金大发兵益仙,治中李全叛中山应之。俊军时屯曲阳,仙锐气战,败之黄山下,仙脱走。
壬辰,会诸军围汴。明年,金主弃汴奔归德,追围之。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焉,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岁时庙祭,非疾病,跪拜必尽礼。子虽孩乳,亦使之序拜,曰:“祀以孝先也,礼宜如是。”待族亲故人,皆有恩意;里夫家僮,亦接之有道。克汴时,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尝曰:“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耳,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
俊忠实自许,不为夷险少移,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止之,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趋安脱危乎?”先是,戊子岁,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曰:“民实少而欺以数多,他日上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行元帅府时,狂男子三百余人期日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深、冀间妖人惑众,图为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
南征时,人多归俊愿为奴者,既全其家,归悉纵为民。邻境人有被掠卖者,亦与直赎还之。其天性之美类如此。俊器度弘远,善战而不妄杀,故人乐为之用。大小百战,无不克捷。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召与欢语,有惰者,则怒罚之,故其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选自《元史·董俊传》,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辰,会诸军围汴会:会合 |
B.子虽孩乳,亦使之序拜序:行礼 |
C.俊忠实自许许:称许 |
D.有司议当族当 判罪 |
以下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上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
B.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上/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
C.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上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
D.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上/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俊尊老爱幼,知书明理,战功显赫,是个文武全才。他重视教导子女,在作战期间也不忘为子弟寻找贤明的老师。他还善待亲戚朋友甚至家中仆人。 |
B.董俊心系百姓,不会压榨百姓谋取私利。可他手下却有人像当时的很多官员一样,虚报所猎户口获得了好处,董俊发现后向他们讲明了其中的害处。 |
C.董俊认为自己是忠实之人,事实也是如此。战场上的董俊以马援为楷模,勇往直前,即使受伤也不会怯阵退缩,人们敬佩他的同时也为他的安全担忧。 |
D.董俊善战而又不滥杀人,人们都愿意为他所用,很多人甚至愿意做他的家奴。他用财物救助被拐卖的人,看到人们勤于农事就很开心,在百姓中口碑很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2)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召与欢语,有惰者,则怒罚之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3分。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或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劝:劝勉、劝诫 |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雕刻 |
C.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指:指责 |
D.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曲从、徇私 |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
B.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
C.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
D.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文记载死者生前显著的功业德行、出众的才能操行、远大的志向以及他们诚信守义;而史传也大都限于对传主的善行加以记载。 |
B.千百年,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姓,死后几乎没有谁没有碑铭,却流传不多,原因在于请托的人不合适,铭文不公正,不符合事实。 |
C.墓志铭这一文体虽然与史传有一定的差异,但它所产生的警劝之效与史传还是十分接近的。 |
D.作者认为,不是道德高尚而且又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将铭文写得既公正又符合事实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
②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指左公处微:暗暗地 |
B.及左公下厂狱及:等到 |
C.史公治兵往桐城必躬造左公第造:建造 |
D.或劝以少休少:稍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①皆铁石所铸造也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②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D.①则席地倚墙而坐②哙拜谢,起,立而炊之。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呼应。 |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为了体现左光斗对史可法产生的影响。 |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士 不 以 利 移 不 为 患 改 孝 敬 忠 信 之 事 立 虽 死 而 不 悔 智 而 用 私不 如 愚 而 用 公 故 曰 巧 伪 不 如 拙 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刘向《说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6分,每小题3分)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注]①丁母艰:遭母丧。②骫:wěi,歪曲,枉曲。③灊:qián,古水名。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起居舍人,丁母艰丁:遭逢 |
B.读书数过辄诵过:遍 |
C.孝友之行,追配古人配:陪衬 |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闻命而卒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宁许以负秦曲 |
C.至是首问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D.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A.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
D.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限断6处)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