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②,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③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②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③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孕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少厉清节厉:通“砺”,磨炼
B.滂执公仪诣蕃执:捉拿,拘捕
C.请署功曹署:代理,暂任
D.滂死则祸塞塞:消弭,平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3分)
译文
②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3分)
译文:
③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分)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傅青主善书画[清]徐珂
傅青主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尝有友求画,傅谓“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今重违①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
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晡至昳②,始罢席。乃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俟月上东向,秉烛为之。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钵,置旁几,屏退诸人,独自命笔。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清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为之浣濯,遣人送归。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傅名,丐书庵额。以僧无行,不许。僧谂③某与傅善,啖④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曰:“家有屏。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署款。”傅笑而许之。甲刓⑤此三字授僧,榜于门。
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节选自《清稗类钞·艺术类》)
(注)①重违:难违。②帙:太阳偏西。③谂:通“审”,详细了解。④啖:利诱。⑤刓:剜,挖。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俟月上东向俟:等待
B.遂掷笔搓纸而辍辍:停止
C.丐书庵额丐:给予
D.傅睨之而笑睨:斜视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傅青主狂放不羁和刚正不阿的--组是(3分)

A.①傅青主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②孺子败吾清兴,奈何
B.①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②以僧无行,不许
C.①舞蹈踊跃,其状若狂②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D.①屡书,屡自拉弃之②遽索纸,纵笔为之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为了求得傅青主的画,置酒与之痛饮,后来却因败坏了傅青主的清兴而无果。
B.傅青主对创作的时间有严格要求,每次创作都必须选择晴爽月明的中秋良辰。
C.甲为了回报和尚,设计骗取了傅青主的真迹,最后却因此断送了与傅青主的交情。
D.本文通过对傅青主的动作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书画家形象。

断句和翻译。(6分)
(1)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3分)
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注]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史记•管晏列传》)
[注]:有三归:有三姓女子嫁给管仲,当时女子出嫁曰“归”。反坫: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坫,音diàn,古代设于堂中两楹间的土台,低者供诸侯相会饮酒时置放空杯,高者用以置放来会诸侯所馈赠的玉圭等物;郑玄注:“反坫,反爵之坫也。……酌毕,则各反爵于坫上。”爵,酒器。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鲍叔知其贤 B.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之声难于上青天
C.知与之为取 D.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B.管仲事∕公子纠
C.尝∕与鲍叔贾 D.与俗同∕好恶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4分)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4分)
(3)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贞,字元正,阳夏人。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是,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父蔺以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往华严寺,请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贞于江陵陷没。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独不坐。
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府长史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赐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省启具怀,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涕泣,不能自胜,悯默而出。祚谓客卿曰:“信哉,孝门有孝子!”
初,贞在周尝侍赵王读,王即周武帝之爱弟也,厚相礼遇。王尝闻左右说贞每独处必昼夜涕泣,因私使访问,知贞母年老,远在江南,乃谓贞曰:“寡人若出居蕃,当遣侍读还家供养。”后数年,王果出,因辞见,面奏曰:“谢贞至孝而母老,臣愿放还。”帝奇王仁爱而遣之。
(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雅:向来。
B.尝因宴席问确曰因:趁着。
C.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夺:改变。
D.信哉,孝门有孝子信:相信。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谢贞“至孝”的一组是 ( )
①祖母不食,贞亦不食②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③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④以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⑤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⑥每独处必昼夜涕泣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谢贞自幼聪敏。八岁时,他曾经作了一首《春日闲居》诗,他的才华得到堂舅尚书王筠的赞赏;十三岁时,他就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
B.谢贞性格淳厚,有孝性。十四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谢贞悲伤过度,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就去华严寺请禅师开导谢贞,谢贞这才勉强进食。
C.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诏令还府,但他由于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去任职。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看见他形容憔悴,不觉泪流不止。
D.谢贞任赵王侍读时,赵王听说他独自一人时经常昼夜哭泣,私下打听得知谢贞母亲年老,远在江南。赵王深受感动,在他出宫到藩国居住时,就让谢贞返回了江南。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独不坐。
(2)府长史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B.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B、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自为记,以见其名义D、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③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翻译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译文: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倘见之欤倘: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驰

下列每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异之
他植者则不
C.晚乃遁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

皆出于此乎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官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佯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文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