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创刊词
材料三:事实上,白话文的推行,近代报刊是先行者。比如近代小说采用白话,间接因素是缘于西方小说叙事手法的影响,其直接原因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白话趋势,促使小说章回体市场锐缩,转而积极与报刊白话文化融合,以适应一般读者的审美习惯和阅读需求。
——《中国出版史料》
材料四:及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嵎自固,讵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冯自由 《广东报纸与革命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申报》登载的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结合图片概括《申报》的主要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回答近代报刊推动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教材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10分)
材料三
图一孝文帝着汉服出行图图二 19世纪末一日本男子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4分)
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新中国成立后30年,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再度申说了其“造炮制船”的主张,表示:“至恭亲王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已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曾国藩全集》奏稿三,第1603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等洋务派开启中国现代化大门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
材料二 1957年,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提出中国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但总路线公布以后,一再加快赶超速度,先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后又改为三年赶上英国。为了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几千万人上山炼钢,小高炉遍地开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赶超美、英和“大跃进”是否可行?为什么?结果如何?
材料三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大致有三种看法:1.中国改革是成功的,有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奇迹论”;2.中国改革不成功,未来前景不妙,有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崩溃论”;3.中国改革既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终结局难以预料。日本也有学者,例如长谷川庆太郎就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的特点是严重依赖低端产品和外资企业产品出口,同时严重依赖购买外国专利和外国技术,而一旦这些通道出现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中国越来越依赖外贸和外国技术及机械设备,发达国家也就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目前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好购买日本的专利,继续引进日本的技术,这样以来就受制于日本,为自己套上了枷锁。因此,“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摘自路爱国《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国外的一些评价与看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11月)
(3)归纳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长谷川庆太郎所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你怎样评价。
(4)通过上述三则材料,你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哪些认识。
19世纪40—6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与探索.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形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据此回答:
(1).地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那些抗争和探索?
(2).农民阶级进行了那些抗争和探索?
(3).简要评述上述的抗争和探索活动.
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个不可抵抗的革命;不管造成那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不管那些起义带有何种宗教的、朝代的或民族的形式,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地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
在英国的枪炮面前,满清王朝的声威扫地以尽;以天朝为万古不朽的迷信破灭了;与文明世界的那种野蛮而密不通风的隔绝已被侵犯;互相交往的通路打开了,从那时起,在加利福尼亚与澳洲的黄金吸引之下。这种互相交往已迅速发展起来。……完全的隔绝曾经是保有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那种隔绝状态既已因英国的媒介而遽遭结束,则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分崩离析,这同小心谨慎地保藏在密封的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旦与外界接触必然要发生解体的情形一样。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一文
回答:(1).马克思所提到的“不可抵抗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你同意作者对“这一次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吗?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你怎样理解马克思对英国侵华战争所产生影响的分析?
(4).你从马克思这段文字中得到的最主要认识是什么?
材料一……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造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如铜、铁、洋布等类,皆是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国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财用要绌,丛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跨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
制造所用煤铁,毋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三改革派人士认为,了解西方的最好途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而不在领土。因此,中国的方针是用商业特权安抚侵略者,用物质的诱饵来控制他们。……地方上有几位高级官员赞成和平的外交策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鸿章。他后半生尽力维持和平,从不轻言战争。
——《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 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二是国家富强,当时一种观点(洋务派)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就自然解决了。
——《中国革命论》
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何局限性?
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从材料三、四可以看出,洋务派所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说明其主要意图。并指出你对此有何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洋务派在寻求富强的指导思想上有哪些致命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