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
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 | 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珮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 |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
.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小石潭记》)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①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答谢中书书》)
注:①康乐,指东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可知其源 | B.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 |
C.夕日欲颓日光下澈 | D.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甲文和乙文画线句子都突出描写了水的清澈,但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描写,乙文是描写。
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齐桓公见小臣稷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注释】①骜:同“傲”。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日三至弗得见 ( ) (2)桓公曰:不然 ( )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纵然稷的夫人和孩子看不起爵位俸禄,又怎敢看不起我这样的中原霸主呢? |
B.纵然稷的夫人和孩子看不起爵位俸禄, 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 |
C.就算稷先生看不起爵位俸禄,又怎么敢看不起我这样的中原霸主呢? |
D.就算稷先生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我中原霸主的大业呢? |
齐桓公之所以赢得了许多国君相率而朝,是因为他能够“”(用原文回答)表明齐桓公是一个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 B.录毕,走送之(跑) |
C.益慕圣贤之道(更加) | D.色愈恭,礼愈至(到)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郑絪①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③荆部商山:地名。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雨霁,岩峦奇秀(天放晴 ) | B.此胜概,不能吟咏(景象) |
C.实见侍御吟赏起予( 启发 ) | D.凡再举成名(举起 )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刘瞻之先,寒士也。水陆草木之花 |
B.絪大讶其佳绝策之不以其道 |
C.公咨嗟久之而去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D.却返于亭,欲题诗不戚戚于贫贱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戏之曰:“莫是尔否?”
②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节选)
【乙】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④矣。迨⑤至菡萏⑥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李渔《芙蕖》(节选)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②荷钱:初生的荷叶。③妍:美丽,好看。④逸致:情趣。⑤迨:等到。⑥菡萏:花苞。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日上日妍()②及花之既谢()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