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 B.录毕,走送之(跑) |
C.益慕圣贤之道(更加) | D.色愈恭,礼愈至(到)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话回答。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可爱者甚蕃(2) 不蔓不枝(3) 香远益清(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下列句子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2)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本文采用衬托手法,用、衬托莲,从而表现了作者。
《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去:____________方:____________欲:____________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
课外文言阅读。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③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④相间。儿怠,则少加槚楚⑤,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绩:刺绣、纺织。④轧轧:纺织机的声音。⑤槚(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母日授四子书数句()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
无误,乃已()④既识,即拆去()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解衣以胸温儿背蒙辞以军中多务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A.两个“以”字的意思相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不同。 |
B.两个“以”字的意思相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也相同。 |
C.两个“以”字的意思不同,两个“方”字的意思相同。 |
D.两个“以”字的意思不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也不同。 |
翻译下列句子。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后面的题。(共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顺着,沿着 |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延:请,邀请 |
C.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
D.问所从来,具答之具:全,都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便扶向路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复前行,欲穷其林 |
下列对课文的解说和判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
B.选文在写法上以“桃花”为线索,以空间地点的变化为顺序先写渔人发现桃花林,接着写渔人进入、停留、离开桃花源,最后写渔人再寻桃花源,层次结构非常清楚,可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
C.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如梦如幻,这其实是作者一种不满现实的精神寄托。 |
D.选文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字元亮,一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选文本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后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