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年间,朝廷根据江南机户的请求,废除“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丝织业日趋兴盛,南京织机已逾三万张,出现了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的丝织工场。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丝织生产的分工也更细密,机房织出的生绢生绸,还要经过练房、染房、漂房的加工。不管是机房、练房,还是染房、漂房,内部又有许多分工,如练房内部有煮、沤、曝等不同的工序分工。
材料二

请回答:
(1)广州十三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2)据材料一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3)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4)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的政策对工商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及认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833年,英国开采的每一块煤,在运往市场途中总有一部分路程要依靠火车。到1836年,已有总长超过724千米的铁路将英国各主要工业地区连成一体。火车和铁路已经真正成为正处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的一条“经济动脉”。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二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序号
提问人
籍贯
提问内容
回答要点
27
某君
广州
请问照相新法
详细介绍
43
卓君
烟台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83
友人
金华
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
介绍具体方法
135
友人
上海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

材料三

图一 1905年前后,中国有人仿造了    图二 清朝末年,东洋的黄包车进入
木制自行车,这种自力更生的成果很     中国,成为达官贵人的奢侈品
快就被引进的金属自行车淹没了。

材料四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挂灯曰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铁路发展对英国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三反映了社会生活习俗变化中的哪些现象?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存在什么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这些现象(或倾向)的原因。

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这将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更加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项实质性措施,也是继申办奥运会成功以后再次向世人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成果的崭新机会。
材料一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博览会,有10个国家参加,为期161天,630万观众参与。此后,世博会逐步成为与奥运会几乎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和全球规模的盛会。
190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这届博览会历时七个月,与会人员达1900多万人次。
(1)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两届世博会分别能展出当时世界上哪些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材料二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展区设有农业馆、矿业馆、交通馆、美术馆等,展品较有代表性的有绣像、景泰蓝和字画。刺绣作品《耶稣像》获一等奖,售价高达13000美元。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从而生动地展现了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成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只是,分析中国展品在本届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并概括指出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⑴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6分)
⑵ 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暑袜店”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四,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4)材料三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