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 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毛泽东)。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材料四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育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和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3)材料四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家庭关系、政策角度分析其成因。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注: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注: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藉以张国威”、“藉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2)材料二中“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是指什么?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洋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是什么?(2
分)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三个词语,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80字以内。
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概括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并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趋势,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冯骥才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中写道:“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观点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 |
主要思想 |
黄宗羲 (1610——1695年) |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
顾炎武 (1613——1682年) |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
王夫之 (1619——1692年) |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共” |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思想家 |
主要思想 |
孟德斯鸠 (1689——1755年) |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
伏尔泰 (1694——1778年) |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
卢梭 (1712——1778年) |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张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24年英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今后对任何新产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可以授予在本国独占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在授予专利证书和特权后,其他人不得使用。
--摘编自汤宗舜等《专利法》
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研究的皇家学会。……鼓励并
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增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
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据统计,美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
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它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摘编自呈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
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
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美国发明
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