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9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⑴弈者胜 弈: ⑵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⑶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 ⑷以其境过清 清: .翻译下面句子。
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⑵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译文: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主要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
B.甲文第二段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写了山林夕照全景。 |
C.乙文第一段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
D.乙文第一段“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描绘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也表现了作者此时喜悦的心情。 |
.乙文对鱼的描写静中有动,更显出环境的幽静。甲文也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来表现山林幽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甲乙两文作者都有被贬谪的经历,但两人又有着不同的胸怀意趣,请根据文意简要谈谈两人当时各自的心情。
答: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节选)。(共12分)
【甲】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于是(胡亥、赵高、李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行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等死()(2)为天下唱()
(3)发书()(4)使者数趣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天下苦秦久矣。。
(2)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从【甲】【乙】两文中,你觉得扶苏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吴广的“以为然”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陈胜?。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为国者 ( )④必先富民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D.民富则安乡重家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理解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的角度来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
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④庸:怎么。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2)猥自枉屈猥:
(3)一日三至而弗得见弗:
(4)见布衣之士布衣: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遂见之,不可止。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本题共4小题,共13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幼时记趣》)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明察秋毫()(2)项为之强()
(3)徐喷以烟()(4)鞭数十()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请概括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
作者童年为什么会发现这些“物外之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 B.对/子骂父 |
C.下车/引之 | D.故人至/暮不来 |
解释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2)相委而去()
(3)去后乃至()(4)元方入门不顾()翻译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先从“”的角度言明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再从“”的角度言明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道歉。(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字回答)
“下车引之”与“入门不顾”各自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