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A、B、C、D、E五种化合物,它们都是由下表中阴阳离子组合而成。
阳离子 |
A13+、Ba2+、Ag+ |
阴离子 |
C1-、SO42-、OH- |
为了鉴别它们,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记录如下:
①.A和D都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②.B溶于水后,与上述某阳离子反应可生成A,且B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③.C溶于水后,与上述某阳离子反应可生成D,且C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④.E溶于水后,与上述某阴离子反应可生成A;
⑤.B溶液与适量E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再加入过量E溶液,沉淀部分溶解。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C , D , E 。
(2)请写出在B溶液中加入过量E溶液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银氨溶液可用于检测CO气体,实验室研究的装置如图:
![]() |
已知:银氨溶液制备反应为 Ag++2NH3·H2O=[Ag(NH3)2]++2H2O。 反应结束后试管C底部有黑色沉淀生成,分离出上层清液和底部黑色固体备用。 |
(1)甲酸(HCOOH)遇浓硫酸分解生成CO和H2O,该反应体现浓硫酸的(填“强氧化性”或“脱水性”)。
(2)装置A中软管的作用是。
(3)为验证上层清液中产物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a.测得上层清液pH为10。
b.向上层清液中滴加几滴Ba(OH)2溶液,发现有白色浑浊出现,同时产生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c.取新制的银氨溶液滴加几滴Ba(OH)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①实验c的目的是。
②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上层清液中产物成分为(填化学符号)。
(4)设计实验证明黑色固体的成分是Ag:
可供选择的试剂有:浓硫酸、浓硝酸、NaOH溶液、NaCl溶液。
取少量上述黑色固体,用蒸馏水洗净,,说明黑色固体是Ag单质。(补充必要的实验内容及实验现象)
(5)从银氨溶液中回收银的方法是:向银氨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过滤,向沉淀AgCl中加入羟氨(NH2OH),充分反应后可得银,羟氨被氧化为N2。
①写出生成AgCl沉淀的离子反应。
②若该反应中消耗6.6 g羟氨,理论上可得银的质量为g。
现有一定量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用下图的实验装置测定Na2O2试样的纯度,实验时将样品放置于D中。(可供选用的反应物只有CaCO3固体、6 mol/L盐酸、6 mol/L硫酸和蒸馏水)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液体试剂选用。
(2)装置B的作用是__ 。
装置C的作用是。
装置E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 ____。
(4)若开始时测得样品的质量为2.0 g,反应结束后测得气体体积为224 mL(标准状况),则Na2O2试样的纯度为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含有铝、铁、铜的合金制取纯净的氯化铝溶液、绿矾晶体[FeSO4·7H2O]和胆矾晶体,以探索工业废料的再利用。其实验方案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合金与烧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途径②中通入足量的某气体后过滤,你认为该气体为。上述实验方案多处采用了过滤操作,过滤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3)用滤渣F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③相比,途径④明显具有的两个优点是、。
(4)通过途径④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加硫酸、加热通氧气、过滤、 、冷却结晶、、自然干燥。其中“加热通氧气”所起的作用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x值的实验方案是蒸发硫酸铜晶体中的水得到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冷却后称量。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xH2O===CuSO4+xH2O ,但温度过高,CuSO4会继续分解为CuO和SO3。在此实验过程中,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a.加热温度过高 b.加热时胆矾晶体飞溅出来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 d.所用坩埚事先未干燥(潮湿)
科学探究结果的准确性来自于探究活动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过程的计划性、研究目的明确性。某学生应用下图所示意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其中,气体A的主要成分是氯气(含有空气和水蒸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研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2)浓硫酸的作用是 __;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实验现象是。
(3)从物质性质的方面来看,这样的实验设计还存在事故隐患,要克服该事故隐患应在上图的D处连接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4)实验室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l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要制得氯气0.56L(标准状况下),则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及加热仪器已略)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固体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滥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
(2)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I、II、III依次放入如下物质:
选项 |
a |
b |
c |
d |
I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II |
碱石灰 |
硅胶 |
浓硫酸 |
无水氯化钙 |
III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其中,能证明氯气有漂白性的是(填字母)。
(3)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当向D中缓缓通入少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4)装置F中用足量的Na2SO3溶液吸收余氯,试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