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
|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
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既与国内形势发展相连,也与国际政局变化有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调整的出发点 |
| B.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是基本依据 |
|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进了国际合作 |
| D.开展广泛结盟运动是调整的具体表现 |
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
|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
|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
|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
|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 D.国人的心态盲目自信 |
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
|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
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上述现象发生于( )
| A.国民革命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 C.解放战争时期 | D.“文化大革命”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