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者,鹯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⑥。’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
【注解】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④鹯(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姓不想要的却强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却从不满足,这样必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 |
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顾及百姓的需求。 |
C.不施仁政,便如同驱赶百姓;实施仁政,百姓便蜂拥而至。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没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
D.引用《诗》,是为了说明平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 |
上文采用了譬喻说理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沂水春风》
材料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请简要概括。
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从材料(1)中看,曾子每日反省自我,希望达到的标准与孔子“”的择友标准相似。(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回答)
结合后三则材料,简析儒家在与人交往和对人评价中所体现出的中庸思想的原则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第15章)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第5章)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是因为子贡能独立思考、________(用成语概括),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第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
结合上面两段文字,请简要说明孔子对“贫富”的理解。
答:
《论语》阅读及古诗文默写
(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2)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
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
阅读下面的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这几天我们学堂里头大家讨论得很热心。自然我们大部分都是赞成剪发的。有两三个同学很想把辫子剪去,但是又怕发生别的问题,所以终于没有剪。大家都没有决心,又没有勇气……做一个先锋,的确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在报纸上多多鼓吹……小说中的这个“先锋”是谁?
请简述与琴“剪发”相关的情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