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是什么?简要说明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4)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8分)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 l20年祭,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也令人不断追思以受到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9 年曾被派往中国大陆从事谍报侦查的小川又次,于明治二十年(1887)向当局提交的《征讨清国策案》总结道:(清朝)“近来虽然虚张声势,频繁谋求扩张军备。但尚未达到杜绝百弊之源、布设铁路、采用义务兵役之日,决不能称作真正之强国。”“清国岁入总计一亿二千五百万圆有余。……拥有本邦十倍面积、人口之大国,其岁入不足本邦一倍,其财政困难可想而知。”“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可惜的是,“今日清国之人民,……乃无智愚昧之人民”, “不知爱国为何物”
——腾讯网“短史记”《甲午前日军如何评估清朝战力》
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这与现代海军集中建设、使用的要求格格不入。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今年是甲午年。l20 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2014年习近平会谈话
材料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表示,中日关系近几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入新的转折期,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中日在双边关系的原点上出现了分歧。中方认为,l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目标就是中日两国要正视历史,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从 2006年起,日本方面却认为互惠是目的,友好是实现互惠的手段;其次,中日对战略互惠的理解上存在差异。2008 年中日双方确立了战略互惠关系,中方重视战略互信和互惠并重,日本更重视互惠,更趋利;第三,这一轮中日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问题加岛屿争端,是一个叠加共振的局面。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也成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新热点。李薇认为,日本不一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但是不能正视历史的民族是不会让人放心、被人接纳的。
——中国青年报《日不一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中日不会再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材料二中习近平所说的甲午战争“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的含义是什么?习近平发表该谈话的意图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7分)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治、经济利益在国际上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直到1860年,英法两国才签订了《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随后,英国又和其他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的签订,而这距离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问世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张志敏《自由贸易主义的真相》
(1)材料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对当时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扩大世界资张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做出贡献。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依据材料概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战后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财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3)结合英美的贸易政策,谈谈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二:

材料三: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上述“趋势”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4)材料一所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如何积极应对?(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问:“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老农回答说:“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三 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10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 800人。
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材料四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老农所说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列宁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建设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3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2分)
(5)根据材料一、三、四分析苏联和美国在应对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对我国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至少答两点(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另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 “为什么130年之后,(意大利)创造美的源泉就枯竭了呢?因为,一个意大利人(即哥伦布)和一个德意志人(即马丁·路德)把这—孔泉眼给堵上了”
——特里希·施万尼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复生”和“新生”的理解。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把这—孔泉眼给堵上了”的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