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
C.改良蒸汽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
B.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D.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
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亦可支吾对付……”。这主要是说明其( )
A.肯定了西方先进技术 | B.主张开办洋务运动 |
C.对清朝统治失去信心 | D.希望实行政治变革 |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批评家指责大众媒体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音,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音限制在小范围内。”以下对杰里·本特利这段话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
A.借助于信息技术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显著特点 |
B.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和语音上始终处于优势 |
C.英语已成为全球性语音使其他国家语音消失 |
D.更多国家的民族经济文化不再能够独立发展 |
【原创】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中提到:“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到1815年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这一政策。但到19世纪前半期,强大的英国工业已经不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相反的,这个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从而不利于英国工业的发展。其后,“谷物法”,“航海条例”逐渐被取消了。而且议会还取消了200多种商品进口税。”对以上材料信息的相关解读和认识,理解明显有误的是()
A.一国经济政策应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作出适时调整 |
B.英国的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 |
C.此时期的英国贸易保护主义对英国主要起消极作用 |
D.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竭力“世界工厂”的建设 |
麦克尼尔在其《世界史》中这样描述雅典民主,“尽管雅典公共生活有民主政治形式。但雅典的领袖和将军一直来自贵族家庭……即使像伯里克利那样的政治家也不例外”。下列选项中对该材料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雅典民主制度有明显的精英政治的倾向 |
B.雅典民主制本质上仍然属于寡头政治 |
C.雅典民主制度下民众没有实际政治权利 |
D.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制度达到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