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 |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
恩格斯说:“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这里的“纲领”指的是( )
A.《共产党宣言》 | B.《法兰西内战》 |
C.《马赛曲》 | D.《国际歌》 |
中共十七大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突出成就是( )
A.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
B.“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
C.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赎买”政策 |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 |
B.提出反对民族压迫的主张 |
C.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 |
D.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1861年,清政府恭亲王奕在奏折中说:“综计天下大局,是今日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因而太平天国出现的局面是( )
A.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B.发生了内讧,从此由盛转衰 |
C.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
D.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