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共12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作者的观点是                ,他批判的观点是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               。(3分)
.画线句“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中的“一味”去掉好不好?为什么?(3分)
.说说第⑤段中“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的“中国人”的含义。(2分)
.请写出⑤--⑧段的论证过程。(2分)
.第⑧段中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的确,在当今,“中国的脊梁”也不少,请你举出一位这样的人物,并简要说说他的事例。(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此人不用抒情
忽然想起小时候我和父亲一起吹牛的事儿。我们玩的吹牛是种扑克游戏,大小王能代替任何牌,真一手假一手地出牌。如果怀疑,可以翻底牌,是真的,就把对方的牌拿着,假的——牛皮吹破了,对方拿回自己的牌,谁先两手空空,就赢了。我常常输,倒不是因为父亲多会吹牛,而是我太多疑心,总要揭他的底牌,差不多都是真的,结果他赢了。如果他这时说,别揭父亲的底牌,因为父亲对孩子不能作假的,也许我会记住,某一天写篇文章。事实上,他没有什么也没说,我们只是玩这个游戏。
我唠唠叨叨地写过许多母亲的文章,但很少写父亲,分明有那么多故事,但喜欢收着藏着,一如父亲本身的内敛。
小时候我调皮捣蛋,没少让父亲修理。他基本上不用树条,亲自动手。常常是一手拉着我的手,一手抽我屁股。抽得我肚子一挺一挺的,扯起嗓子嚎,父亲就歇下来。事隔多年,我已经忘记痛了,但是屁股忽然而来的热乎劲一直记得。
他教过一阵子小学,因为成分不好不让教了。本来就是农民,这个落差立刻被填平了,太多事情要做,去修襄渝铁路。他会打铁,会码石墙,这两样都算是技术活儿。“我是铁匠!”他多少有些自豪,他还是石匠,据说当地有上好的青石,是做辣子窝好料。逢上雨天,他叮叮当当地钻,时不时飞些火花。他还是木匠,还是篾匠,我喜欢他的刨子贴在木板上推过去,总有薄薄的刨花吐出来,很好看。他编竹器,我最欢那些篾白在怀里跳跃,有经有纬,他编织自如。父亲热爱手艺,有一年他从大柿树掉下来,落在松软的柴禾上,捡回一条命,可肩膀脱臼了,用布带子挂着。他闲不住,去几十里外的镇上学油漆,他想当漆匠!
他不光是个手艺人,他喜欢文艺,当年偷偷摸摸地抄过《第二次握手》。这个手抄本我小时看过,并不觉得动人。他叹息说,小娃子只晓得认字,知道个啥?他看了琼瑶的《一颗红豆》说,写得好。快七十岁时看汪曾祺的小说集,看得哈哈大笑说,这个老汉好玩得很。他喜欢那篇《受戒》,觉得和尚在庙里杀猪像是看戏。  
他六十岁生日,我打电话祝愿他,万寿无疆,一元复始。他说,前面一句就算了,后面一句如同数数字,多数几年也好。
他善酿酒,醇香绵长,我喜欢喝。每年回家坐定,要尝新酒,自然是不错的。他接过酒杯,也尝。母亲说,你喝了好多,还尝啥呢?他说,甲申(我的名字)说的这个味儿,我以前咋没尝出咧?
院边上有一株牡丹,植株高大。有一年他在下面做了一个鸡笼。我说,袁枚说牡丹下面做鸡架是十大俗事之一。他笑说,牡丹晴天遮阴,雨天挡雨,鸡喜欢就好。
有一年他病了,卫生所的医生每天来给打针。有天医生忙没来,他让我做这事。可这事我没做过,他说了动作要领,化了药水吸在针管里递给我。他解下裤带露出屁股,我用手按了酒精球,按他说的别扎在骨头上就行了,猛地一针扎下去,扎得他肚子一挺!这个情节与小时候他抽我屁股多么相似,一种快乐油然而生。我一忍再忍,没能忍住,笑啦!
打此之后,他就不像从前那么高高在上,变得家常起来。我们管他叫老掌柜,我立刻升到大掌柜,弟弟升到小掌柜,家里有什么事,我们坐在一起,那个感觉像开会。
我跟父亲说,我在网上搜到你的名字。他问,是不是我啊。我说,是啊,因为我写出来的啊。他乐了,说,那不会错的。
有时候,我想父亲不是用来抒情的,很多时候,父亲是用来叙事的。这样想时,我觉得这句非常抒情
——摘自“读书人网”2012年1月
本文叙写了父亲前半生的哪些事情?从中看出父亲年轻时是一个怎样的人?
年老的父亲发生了哪些变化?
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两段文字进行赏析
①我喜欢他的刨子贴在木板上推过去,总有薄薄的刨花吐出来,很好看。他编竹器,我最欢那些篾白在怀里跳跃,有经有纬,他编织自如。
②我用手按了酒精球,按他说的别扎在骨头上就行了,猛地一针扎下去,扎得他肚子一挺!这个情节与小时候他抽我屁股多么相似,一种快乐油然而生。我一忍再忍,没能忍住,笑啦!
文中划线句 “父亲不是用来抒情的”、“我觉得这句非常抒情”两句是否矛盾?最后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试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阅读《孔子心和庄子气》,完成下面题目。
孔子心和庄子气
一场冷雨下过,天色已近黄昏。
邻居家的老榆树上,数只麻雀正梳理着翅膀下和尾巴上有些潮湿的羽毛,神情悠然而专注,还不时惬意地叽喳几声,像极了庄子眼中和笔下的风景。
天空,随风而动的灰色云层下,几只燕子在空中忙着捕食,再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跋山涉水飞往南方了。用羽翼追求梦想,丈量天下,一路奔波劳顿如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
麻雀与燕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庄子与孔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
常常忆起老家的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大爷,算来他今年已经66岁了吧,都在城市上班的儿女曾无数次劝他离开农村一同居住,却被他次次一口回绝。他吹的小曲隔着老远就能听见,他喜欢独自一个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粱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满心盛开的都是满足和愉悦。他是一个典型的村庄留守者,正如那群麻雀,只在村庄和村庄附近鸣唱,任寒暑易节春秋暗换。
只是,自然界中有界限分明的麻雀和燕子,当今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却很难觅到纯粹的庄周和孔丘。孔子的入世进取激励我们在事业的疆场上驰骋拼搏,庄子的出世无为却能给欲火过旺的心灵降温,降低飞行的高度,还心态以平和安宁。
有一位朋友,上班时被同事称为工作狂人,就连中午在单位吃午饭时,与饭友谈论的话题都常是下一步的计划,计划一旦制定就不折不扣地执行。但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脱掉工作装,换上休闲服,下厨做菜无不精通,侍弄花草无不在行,每逢假日常常开车带上家人流连于山水之间,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小酌,即使不能远行也要起个早走出家门去广场上打太极或抖空竹……生活被他调剂得有张有弛有滋有味,人也活得抖擞高效。
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在天作飞燕,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皆宜,既如君子般自强坦荡,又似隐士般自在逍遥。如此,日子就能演绎成一门生活化的艺术,一路前行的风景更是值得期待。
——摘自《读者》2012年第4期
作者由麻雀和燕子,想到了哪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文中哪一句话,可作为对“我朋友”的生活方式的最佳点评?
“他喜欢独自一个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梁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
①这句话写得妙在何处?
②陶渊明《饮酒》中哪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自己的话谈谈本文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联系实际思考:这对我们中学生有何启发?

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倪萍
  眼看着姥姥老了。
  我从来没想过姥姥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从我记事起姥姥就是个梳着小纂儿的老太太,几十年了不曾年轻也不曾衰老,直到有一天哥哥从泰山给姥姥买回来一根写满寿字的拐杖,姥姥如获至宝,我这才意识到姥姥老了。
  老了的姥姥盘腿坐在床上,说着说着话就睡着了。
  这么连轴地睡,还不很快就睡过去呀,我害怕了。我试过,一上午陪着她又说又笑她会一直不睡。于是我给她分配了工作。
  我家定了三份报纸,一份《新京报》,一份《北京青年报》,每周还有一份《南方周末》。我跟姥姥说这三家报社回收旧报,凡是看过的,你按大小张和有图片、没图片的分类叠整齐。
  “每天的工资是15块钱,你做不做?”
  姥姥想都没想:“做,做!闲着也是闲着。”
  姥姥越来越糊涂了,有时把《南方周末》叠进《北京青年报》里,又把《北京青年报》混进《新京报》里。
  [A]吓唬她:“有你这么不认真的员工啊?你这是上班,又不是家庭妇女干家务活,要严格要求自己。”
  姥姥真是个好同志,从那以后再也没错过。她的办法是数大字,《北京青年报》是5个大字,《南方周末》是4个大字,《新京报》是3个大字。
  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姥姥每天把全家翻得乱七八糟的报纸一张张地分类叠好,晚上交给我。有时我故意把叠好的报纸再翻乱了,她就仔细地又整理一遍,不厌其烦。每月的30号,我这个3家报纸的“老总”都准时地给姥姥发450块钱。每次我都把钱换成新的,姥姥一张一张地数好放进她的手绢里包好,再放进她的抽屉里。
  姥姥还是老了,报纸叠着叠着也挡不住昏睡了。
  我又布置了新工作。
  “姥姥,我们单位回收瓜子仁,出口欧洲。质量要求严,不能用嘴嗑,要用手剥。仁要完整的,不能碎。剥一小瓶(普通的玻璃杯)15块钱,你做不做?”
  姥姥真是见钱眼开:“做,做!闲着也是闲着。”
  姥姥每天三五斤地剥着瓜子,家里地上、床上、桌子上到处都是瓜子皮,姥姥屋里像个瓜子加工厂。有时看姥姥太累了,就说这几天单位清点货物,暂时停工,你先歇两天。虽然她的两只手的大拇指、食指的皮都变硬了,但我心里依然高兴。姥姥不瞌睡了,饭量也大了,人也精神了。
  晚上睡不着,起来看着这一杯一杯的瓜子仁。[B]我把它们倒在桌子上,再一粒一粒地捡回去,偶尔放进嘴里嚼一嚼,咽下去的却是滚烫的泪水。
  50年了,心跟着姥姥一起走。小时候是她扯着我,长大了是我扯着她。我怎么从没想到终有一天我是扯不住姥姥的!
  多少个艰难的时刻,都是姥姥用她那大白话点拨着我,支撑着我;多少个想不开的问题,都是姥姥一个个鸡毛蒜皮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姥姥的宽容、姥姥的良善,不断地修正我的缺点,改正我的错误,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终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可是姥姥要走了,这一切她会带走吗?即使都会留下,我怎么还是那么无助、那么害怕呀。
  我知道,大幕总要落下,演出一定会结束。只是我盼望它落得慢一点,结束得晚一点。
知道姥姥走了的那天我在东北拍戏。晚上6点刚过,哈尔滨已经天黑了,小姨发来一条短信:“6点10分,姥姥平静地走了。”看了短信,我竟然很平静,无数次地想过姥姥的走,天最终是要黑的。我一滴眼泪也没掉,只是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刘鸿卿”3个字,姥姥的名字。
姥姥,你不是说过吗,“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选自《读者》2011年第8期,有删改)
简要概括文中作者帮姥姥赚钱的两件事。
请按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请在圈点评注栏内作答。
姥姥说:“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如何理解这句话?
饱含真情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与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姥姥曾经给予作者莫大的爱与影响。通读全文,说说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
仿句。
亲情是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亲情是一阵春风,轻轻地抚平了心中的每一个皱褶;

死海蒙“冤”程刚
①在福斯迪克的《奉献的意义》一书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描述:
②加利利海和死海是由同样的水形成的,从赫尔蒙峰和黎巴嫩松林里流淌下来的水同样的清澈和甘洌。加利利海美丽而充满生气,因为它有一个出海口,它在索取的同时也在付出,它把甘甜的水聚集起来,是为了把水引去滋润约旦平原。有着同样优质水源的死海却是一幅可怕的景象。因为死海没有出海口,它就只能不断地索取,不会去付出。而这就是无私的人和自私的人的区别。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祝福,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去给予,去奉献,就像加利利海一样;而有的人只会索取。
③这段文字的确给人以启迪,但死海本身未必同意。
④死海是个“苦孩子”,唯一施舍它一口奶水的是约旦河。这是一条匍匐在西亚裂谷中的河,蜿蜒不过360公里。如果说亚马逊河、刚果河、长江这些烟波浩渺的大河是丰腴的贵妇,约旦河不过是一个羸弱的村姑。就是那点可怜的流量,还被加利利海拦截了大半!这就像一奶同胞的两个兄弟,一个吸足了奶水后才肯把干瘪的乳房甩给另一个,无怪乎另一个会面黄肌瘦。更糟糕的是,本应属于死海的70%-90%的约旦河水,因约旦人叙利亚人以色列人生活的需要而改道流入他们的喉咙和养活这些人的农田。
⑤死海也是生不逢地,这是出身问题,不好改变。这一带大概是火神爷的领地,夏季气温平均可达34℃,最高可窜至51℃,冬季也有14-17℃。气温高,蒸发量就大。再者,龙王爷想必喝不惯咸水,总不肯光顾此地,年均降雨量只有50毫米,而蒸发量却是140毫米左右。晴天多,日照强,雨水少,补充的水量微乎其微,死海只能变得越来越“稠”。身处如此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能保持一汪蓝盈盈的咸水,已是极其难能可贵了,死海还有何能去救济别人?
⑥与死海相比照的另一个湖是贝加尔湖。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湖,其最深处可达1600米,简直就是嵌在地球上的一眼深井!这个曾被中国人称为“北海”的湖确实有些海的气势,它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湖,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五分之一,比整个波罗的海的水量还要多。假设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源,其水量也够50亿人用半个世纪。贝加尔湖如此丰yíng的水量应该是付出的典范吧?说出来定会令福斯迪克先生大失所望:在贝加尔湖的周围,有色楞格河等大大小小336条河流源源不断地流入湖中,而从湖中流出的河流,仅一条安加拉河。
⑦上述说法贝加尔湖也未必同意。贝加尔湖优质的淡水养活了1200多种动物和约600种植物,其中四分之三是贝加尔湖特有的品种,在这一点上,世界上其他湖泊无一望其项背。死海里面除了活跃在显微镜下的几种微生物,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不过它滋生的黑泥有美容护肤作用,还可治疗关节炎等慢性病,这让以色列和约旦都大赚了一把,死海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疗养胜地,从希律王时期就开始了。 (摘自《知识窗》2010年第2期)
给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 ) 丰yíng( )
文章为什么以“死海蒙‘冤’”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说说“如果说亚马逊河、刚果河、长江这些烟波浩渺的大河是丰腴的贵妇,约旦河不过是一个羸弱的村姑”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说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话,为死海“伸冤”。(50字以内)

















































































(50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①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②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③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皱褶如破箐注冷流,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屈原的失误并不在谋略
而是在宫帏,屈原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言志的《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④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他们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⑤那日走江,行至秭归,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挑子横着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⑥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媭,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汩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媭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媭,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这故事的纯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
(节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有删改)
注: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
媭:(xū),古代楚国人称姐姐叫媭。
请理解“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一句在文中的含意。
在屈原沱的传说中,屈原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钟馗和屈原的像都被百姓张贴在家门上,他们在民间受到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划线句子我为什么总觉得他很冷?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另一种呼唤”的理解。(80-100字,5分)
















































































80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