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 | B.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 |
C.其妻献疑/其真不知马也 | D.始一反焉/窥谷忘反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用原文的话回答,
愚公以三个理由来反驳智叟:① ② ③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意在衬托移山之艰难,愚公品质之可贵。 |
B.写邻家小孩“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与智叟的言行形成强烈的对比。 |
C.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地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愿望,这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也隐喻愚公的理想是不现实的,是凡人不可能实现的。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往之女家
②或败奔
③同敞危坐不去
④适同敞自灵川至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天下之大道 |
录毕,走送之 |
(《送东阳马生序》) |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曹刿论战》) |
C.乃幽之民舍 |
乃不知有汉 |
(《桃花源记》) |
D.岂不诚大丈夫哉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以是服同敞。
②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匀践胙⑤,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种:指越国大夫文种。②成:讲和,和解,③质:人质。④罢:通“疲”,⑤胙:祭肉。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厚遇宾客
③为质于吴
④勾践已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 |
②使老有所终 |
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
②忠之属也 |
C.①以淮上地与楚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 |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
②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
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
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 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益州既定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
B.素非关、马之伦也 |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
C.遂与羽等齐位 |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
D.明年卒 |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②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一)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①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及各地军马,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毋弃以资敌。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③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众大臣俯首不能对。
【注】①也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②土木:即土木堡,地名。③景泰:明朝的一个年号。
(1)下列句中的“以”与“毋弃以资敌”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策之不以其道
C.何不试之以足
D.可以一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贼寇大举入侵,徐珵主张南迁,兵部左侍郎于谦为稳定人心,极力反对。
B.皇帝亲征失利,京城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于谦请求郕王发文调兵,解救京城危机。
C.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拥郕王为帝,并向他进言让各边境守臣招募民兵协力防守。
D.于谦忠君爱国,为人正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为官清廉,死无余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埜从治兵 |
从: |
|
②上下无固志 |
固: |
|
③势必轻中国 |
轻: |
|
④京营兵械且尽 |
且: |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
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
④必持以遗老母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译文: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译文: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