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中,连接电路时,电键应处于________状态;电流表必须_________连接在被测电路中,电流表的“+”接线柱必须连接在电路中靠近电源__________的一端。
某小组三位同学发现钟摆的摆动似乎是有规律的.于是他们在细绳下面挂一小球制成了单摆,研究在摆动角度θ不大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摆动周期T)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l为单摆的摆长,m为单摆摆球的质量.为了减小误差,三位同学在实验中每次测量单摆摆动30次(30T)的时间.丙同学在甲、乙同学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实验,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下表中.为了进一步探究单摆的摆动规律,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下表的后三列中.
同学 |
甲 |
乙 |
丙 |
||||||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l(米)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0.8 |
1.0 |
1.2 |
m(克) |
30 |
40 |
50 |
30 |
30 |
30 |
30 |
40 |
50 |
θ(度) |
4 |
4 |
4 |
3 |
4 |
5 |
4 |
4 |
3 |
30T(秒) |
60 |
60 |
60 |
60 |
60 |
60 |
54 |
60 |
66 |
(1)三位同学在实验中都要测量单摆摆动30个周期的用的时间,目的是。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可知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动角度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选填“有关”、“无关”).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可知乙同学研究的是: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与9中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可知丙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方法如下图所示,请指出他在测量中存在的四个错误。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_________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玮玮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控制因素 编号 |
琴弦材料 |
琴弦长度/cm |
琴弦横截面积/mm2 |
A |
钢 |
20 |
0.3 |
B |
钢 |
20 |
0.7 |
C |
尼龙丝 |
30 |
0.5 |
D |
铜 |
40 |
0.5 |
E |
尼龙丝 |
40 |
0.5 |
(1)如果玮玮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如果选用A、B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则控制的变量是琴弦的_______和,想探究的问题是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
(3)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玮玮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只填写数字代号).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2.3题每空1分,第4题2分)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