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 |
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 B.夫子何哂(shěn)由也 |
C.妇啼一何苦 | D.何故而至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
断句和翻译。
(1)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
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身:身体 |
C.不耻相师耻:以……为耻 |
D.或师焉,或不焉或:有的 |
下列句中“师”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师”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从而师之
A.而耻学于师 |
B.孔子师郯子、苌弘 |
C.择师而教之 |
D.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见其人乃大惊 |
C.或师焉,或不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皆出于此乎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既:既然 |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
C.二千石信有罪矣信:确实 |
D.司徒辟为侍御史辟:征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C.公其深计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D.不愿以刑罚相加,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2)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1)。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2),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3),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已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4)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1)繻(xū):用作通行的帛(2)传:凭证(3)制:帝王的命令(4)横草:使草倒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偃使行风俗行:推行 |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 矫:假托 |
C.干名采誉干:求取 | D.臣宜被坚执锐锐:锋利的兵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武帝异其文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①弃繻而去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C.①以从民望,干名采誉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D.①且盐铁,郡有余臧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终军报国心愿的一组是()
①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②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③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④驽下不习金革之事
⑤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⑥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早有冲锋陷阵之心,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
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
翻译下列句子
(1)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
(2)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5)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汪应蛟,字潜夫,婺源人。万历二年进士。累迁山西按察使。治兵易州,陈矿使王虎贪恣状,不报。朝鲜再用兵,移应蛟天津。朝鲜事宁,移抚保定。岁旱蝗,振恤甚力。已,极言畿民困敝,请尽罢矿税。会奸人柳胜秋等妄言括畿辅税可得银十有三万,应蛟三疏力争,然仅得减半而已。三十年春,帝命停矿税,俄中止。应蛟复力争,不纳。
应蛟在天津,见葛沽、白塘诸田尽为污莱,询之土人,咸言斥卤不可耕。应蛟念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乃募民垦田五千亩,为水田者十之四,亩收至四五石,田利大兴。及移保定,乃上疏曰:“天津屯兵四千,费饷六万。俱敛诸民间。留兵则民告病,恤民则军不给,计惟屯田可以足食。今荒土连封,蒿莱弥望,若开渠置堰,规以为田,可七千顷,顷得谷三百石。近镇年例,可以兼资,非独天津之饷足取给也。”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
已,请广兴水利。略言:“臣境内诸川,易水可以溉金台,滹水可以溉恒山,溏水可以溉中山,滏水可以溉襄国。漳水来自邺下,西门豹尝用之,瀛海当诸河下流,视江南泽国不异。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请通渠筑防,量发军夫,一准南方水田之法行之。所部六府,可得田数万顷,岁益谷千万石,畿民从此饶给,无早潦之患。即不幸漕河有梗,亦可改折于南,取籴于北。”工部尚书杨一魁亟称其议,帝亦报许,后卒不能行。
光宗立,起南京户部尚书,天启元年改北部。东西方用兵,骤加赋数百万。应蛟在道,驰疏言:“汉高帝称萧何之功曰:‘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吾不如萧何。’夫给馈饷而先以抚百姓,故能兴汉灭楚,如运诸掌也。今国家多难,经费不支,势不得缓催科,然弗爱养民力,而徒竭其脂膏,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因列上爱养十八事,帝嘉纳焉。
应蛟为人,亮直有守,视国如家。谨出纳,杜虚耗,国计赖之。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汪应蛟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岁旱蝗,振恤甚力力:力量 |
B.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营:开发 |
C.视江南泽国不异视:比较 |
D.汉高帝称萧何之功称:赞赏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汪应蛟视国如家、勤政爱民品质的一组是 ( ) (3分)
①极言畿民困散,请尽罢矿税②近镇年例,可以兼资
③视江南泽国不异④畿民从此饶给,无旱潦之患
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⑥因列上爱养十八事
A.①②③⑤ | B.②③④⑥ | C.①②④⑥ | D.②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汪应蛟在保定时不仅赈济灾民,还请求朝廷免除矿税,虽经多次据理力争,最终也没有实行。 |
B.汪应蛟招募民众,大力开发荒地,改造盐碱地,既解决了军饷的问题,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
C.汪应蛟建议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兴修水利,保证京城地区粮食自给,减少对漕运的依赖。 |
D.汪应蛟担任户部尚书后,更是从爱抚百姓出发,主张不能竭尽民力,否则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是时,方筑朔方,公孙弘谏,以为罢敝中国。上使买臣难诎弘,语在《弘传》。后买臣坐事免,久之,召待诏。
是时,东越数反复,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诏买臣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须诏书到,军与俱进。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居岁余,买臣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征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选自《汉书·朱买臣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报:回复。 |
B.女苦日久女:通“汝”,你。 |
C.后买臣坐事免坐:因犯……罪 |
D.买臣乞其夫钱乞:求、讨 |
下列句子中,能够体现朱买臣同一侧面的一组是()
A.①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② 担束薪,行且诵书 |
B.①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②买臣乞其夫钱,令葬 |
C.①少见其绶②悉召见故人与饮食 |
D.①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②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买臣不管理产业,靠砍柴卖钱来维持生计,因此很贫穷,但他喜欢读书,常在劳动中高声诵读文章,非常自信。 |
B.朱买臣有文韬武略,受到汉武帝的欣赏和重用,但他发迹之前却因穷困潦倒、常在太守府邸借住吃饭而受到会稽官吏的轻视。 |
C.公孙弘规劝汉武帝,认为筑朔方城会使中原疲敝,朱买臣非常支持公孙弘的观点,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 |
D.朱买臣进入吴县境内时,看见他从前的妻子与丈夫都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他们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他们食物。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
译文:
(2)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