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
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称也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
B.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或王命急宣 |
C.①才美不外见![]() |
D.①执策而临之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B.①马之千里者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D.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其马得胡骏马而归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五柳先生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
(3)造饮辄尽(4)晏如也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甲文的作者和乙文中的五柳先生有哪些共同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夏王建德②以耕氓①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剙(同“创”,开始)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
注释:①氓:平民。②建德:窦建德(573-621)夏王,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今武城人。解释加点的词。
(1)以耕氓崛起(2)萧铣王楚翻译句子。
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夏王之所以能“定霸一朝,拓疆千里”,其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课内文言文阅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解释加点的词。
(1)以衾拥覆(2)腰白玉之环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这一节记叙了作者求学经历中的“行路难”和“生活难”,请任选其中一点,从写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觉饥甚而不敢去
(2)果蔬皆不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故事表现出王安石为人处事的
A.寡情吝啬 | B.谨慎严谨 | C.简朴节约 | D.勤俭刻苦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甲文画线句作者的视线以为序;乙文画线句作者的视线以为序。
(
A.时间空间 | B.人物声音 | C.空间时间 | D.声音人物) |
甲段的景色可用“”一个词概括;乙段的人物心情可用“”一个词概括。(用原文词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