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 ,其不善者而改之。”、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
(2)不耻下问: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 。
(2)关于学习方法: 。
(3)关于孔子自谦: 。、用课文原句回答: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
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
答: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②汤:热水。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两小儿辩日( )
(2)日始出时去人近(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禽之禽:通“擒”,抓获 |
B.汝素寡悔素:一向,平时 |
C.问其所欲欲:欲望 |
D.卒为良民卒:最终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
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1)而君逆寡者(2)以头抢地耳
(3)休祲降于天(4)长跪而谢之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置人所罾鱼腹中 | B.请广于君 | C.优劣得所 | D.夜篝火 |
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像唐雎那样出使不辱使命的人还有很多,请用一句话试举一例(人物、事情)(4分)
和桃源诗序【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字。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2)饮其水皆寿。()
(3)或至百二三十岁。()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下面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
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是:。《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