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上述语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陶渊明是______(朝代)田园大诗人(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有括号的是加点的)(3)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是_______(3)
A.“皆叹惋”写出村中人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而惋惜。 |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 |
C.村中人的自述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
D.“不足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宁静生活的心声。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故老① 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②、和相(凝)③同在中书④。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哄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故老:年长而深通世故的人。②冯道:后唐、后晋时任宰相。③和凝:后晋天福五年任宰相。④中书:宰相办公的官署。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伛偻提携() ②杂然而前陈者()
③其直几何()④遽回顾小吏曰()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②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甲】文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它们可分别命名为:滁人游图 、 、太守醉图。
【甲】文这四幅图画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回答。
试对【乙】文中和相(凝)这个人物作分析点评。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
C.一国吏民/皆来贺 | D.今/齐地方/千里 |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③下人:迁就他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避免。 |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 |
C.其弟子谏日…… 谏:规劝。 |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 |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相鲁()枉于法()
恃人不如自恃也()故不受也()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2014中考湖北武汉卷】(9分,每小题3分)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谏,不从。吕后使吕泽劫留侯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能不爱金帛,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吕后如其计。
汉十二年,上疾甚,愈欲易太子。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上详许之。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年皆八十余,须眉皓然,衣冠甚伟。上怪而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曰:“羽翼已成,难摇动矣。”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 | B.然上高此四人高:重视 |
C.吕后如其计如:依照 | D.愈欲易太子易:轻视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 “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塞忠谏之路也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C.皆以美于徐公 | D.醒能述以文者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仁厚孝顺,礼贤下士,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
【2014中考湖南益阳卷】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节选)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李寄》节选)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囊其口(口袋) | B.贼易之(轻视) |
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访求) | D.寄从后斫得数创(用刀斧砍)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A.一人去为市(《童区寄传》) |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C.为坻、为屿(《小石潭记》) | D.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2)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甲】的主要内容。
联系全文可以看出,区寄是偶遇豪贼,被动应战,而李寄不同,她是 。不过两位少年英雄表现出了共同的性格特点,那就是 。(每空限填一至两个四字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