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各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 若空游无所 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节选)
陈寿
①先主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先主少孤 ①,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有桑树高五丈余,遥见童童 ②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
② 先主少时,与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③。"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③年十五,母使行学 ④.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者争附之。
【注释】①孤:年幼失去父亲。 ②童童:覆盖的样子。 ③羽葆盖车:指皇帝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④行学:游学。
(原文有改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水尤清
②以其境过
③喜怒不形于
④ 自见其耳
(2)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____。
② ____。
(3)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第②段划波浪线句子" 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②【乙】文第②段可以看出先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狄武襄青 ①征依智高 ②,大兵出桂林,道旁有一庙,人谓其神甚灵,武襄驻节而祷之,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的,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左右谏之,倘不如意恐阻师。武襄不听,众方耸视,挥手一掷,百钱尽红。 举军欢呼声振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随钱疏密布地而钉帖之,加青纱笼覆,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破昆仑关,败智高师,还取钱与幕府士大夫共视之,乃两字钱也。
(选自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狄武襄青:狄青,北宋名将,谥号"武襄"②侬智高: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武襄 驻节而祷之
② 俟凯旋
③败智高 师
(2)用/给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取百钱自持之,且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
(4)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钉帖之,加诸青纱笼覆,手自封焉。
(5)狄青与《陈涉世家》中的陈胜都借助神灵来谋事,请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相如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相如因上疏谏曰: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 ①,捷言庆忌②,勇期贲、育③.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④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⑤,犯属车之清尘⑥;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⑦,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注释】①乌获:战国时秦国力士。②庆忌:吴王僚之子。《吴越春秋》说他有万人莫当之勇,奔跑极速。③贲、育:孟贲、夏育,皆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勇士。④卒然:即“猝然”,突然。⑤骇不存之地:指野兽被逼惊骇,到了不能容身的地方,必然竭力反扑。⑥属车:随从之车。清尘:尘,即尘土;清,尊贵之意。文中因不便直说汉武帝,故说“犯属车之清尘”。⑦“是胡越”二句:这里的意思是说,当时遇到的危险情景,犹如外患发生在身旁。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朝服衣冠 |
服: |
|
②王之蔽甚矣 |
蔽: |
|
③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 |
闻: |
|
④窃以为人诚有之 |
诚: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3)甲、乙两文都是委婉劝谏君王,但目的不同,请分别予以概括。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 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 ②,见睿微弱,谓曰:"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 ③游宴,周一中坐叹曰:"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 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睿微弱, 曰
②因相视流
③王导愀然变 曰
④众皆收泪 之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和 以 济!
(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迫感往事 ①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②。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范石湖 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 1126﹣1193 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愿 反侵地
②议定 乃行
③至能 徐出袖中书
④虏主 许之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虏 中 群 臣 咸 不 平 议 羁 留使 人 而虏 主 不 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译文:
②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译文: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①
[唐]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 ②,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 ③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④.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 ⑤,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 ⑥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释】①从侄:堂侄。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 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 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 ④香炉:庐山香炉峰。 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⑥孤负:辜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长,南游云梦 |
鲁肃过寻阳 |
B.破 为笑 |
临表 零,不知所言 |
C. 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
七百里,高万仞 |
D.恨丹液未 |
自是指物作诗立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此宇宙之奇诡也"。包含着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赞美。
C."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耑一起去游访名山了。
(3)用"/"给第二段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耑 乃 稚 子 嬉 游 在 旁 今 来 有 成 郁 负 秀 气
(4)上文与《送东阳马生序》都是临别赠言。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写出李白和宋濂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