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故患有所不 辟也
②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 不若手足之贵也
④ 予子冠履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B.所欲有甚 于生者 |
万事莫贵 于义 |
C. 故不为苟得也 |
必不为。何 故? |
D.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
呼尔而 与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阅读《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
(1)权谓吕蒙曰()(2)见往事耳()
(3)及鲁肃过寻阳()(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下加线字的含义如今相同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但当涉猎。
C.见往事耳 D.卿言多务,孰若孤。翻译下面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下面三句话各体现了说话人的什么语气?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②子③冠履④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⑤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注释】①今:若,如。②予:给,送。③子:你,代词。④履:鞋子。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⑵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选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下列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B.以中有足乐者不足为外人道也 |
C.益慕圣贤之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
D.当余之从师也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理解有错的一项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如) |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
C.腰白玉之环(腰挂。) |
D.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一点儿也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 |
B.作者最终能学有所成是因为他勤奋刻苦,虚心请教。 |
C.作者家贫嗜学,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说明作者胆小害羞。 |
D.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辛,生活之苦。 |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曾国藩)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譬之富家居积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兵家战争(打比方) |
B.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提出) |
C.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无”) |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患) |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谈学习问题。甲文通过讲述幼时的求学情况和成年后求师的情况,意在表现作者勤奋的学习态度,乙文则谈论的是学习方法问题。。 |
B.(甲)文作者在老师面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这些内容写出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 |
C.(乙)文“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一句告诉我们要想读到更多的书,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钱,不要怕花时间、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
D.(乙)文中,为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他强调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
翻译句子:(6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根据乙文内容写出“看书”、“读书”中“看”和“读”的具体意思:
看书:
读书: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①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贻:送。②邑:原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③修衣:添置衣物。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先生非求于人 |
B.①人皆有之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C.①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
D.①贤者能勿丧耳②止增笑耳 |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用法与“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中“全”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狼洞其中 | B.天下苦秦久矣 |
C.无丝竹之乱耳 |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2分)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甲乙两文都讲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甲文告诉了人们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
,乙文告诉人们做人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