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饮

水:热水

B. 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C.不亦

说:通"悦",高兴

D.人不 其忧

堪:能忍受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

辍耕 垄上

B.学而不思

有去国怀乡

C. 不善者而改之

真不知马也

D. 我如浮云

皆朝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吾日三省吾身。

(5)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论语>十二章》中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臣 诚 知 不 如 徐 公 美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王之蔽甚矣/遮天蔽日
B.数月之后/珠可历历数也
C.期年之后/陈太丘与友期行
D.臣之妻私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从文中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①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聊:姑且(这里指随便)②贼:毁坏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射者中,者胜()
(2)杂然而前者()
(3)执而之()
(4)汝既不()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甲文中的太守,乙文中的陶侃,他们都关心民生,甲文体现在 ,乙文体现在
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心目中的好官还应该是怎样的?(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加点的字词。
(1)豁然开朗(2)阡陌交通
(3)使民重死而不远(4)虽有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

【甲】

设酒杀鸡作食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美其服



阅读甲文和乙文,完成下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人恒()②则无法家拂士()
自古所希()④故欲数卿辈谏争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甲乙两文表达的观点相似,请说说两篇文章表达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虽然甲乙两文表达的观点相似,但两篇文章的写法不同,请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作者是(人名),(朝代)文学家。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送之()(2)烨然若神人()
作者在这篇给马生的赠序中,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的经历?请简要概括。


从文中看,宋濂求学之艰难令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但作者却求学无辍,终有所成,其原因有哪些?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