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宁,怀州河内人,以明经①调盐山尉。安禄山反,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始,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及是,闻真卿拒禄山,即遗真卿,真卿喜,署宁河北采访支使。宁以息属其母弟曰:“苟不乏嗣,足矣!”即驰谒真卿曰:“先人有嗣矣,我可从公死。”既而贼攻平原,宁劝固守,真卿不从,夜亡过河,见肃宗行在。帝问状,真卿对:“不用穆宁言,故至此。”帝异之,驰驿召宁,将以谏议大夫任之。会真卿以直忤旨,宁亦罢。
大历初,起为监察御史,三迁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治有状。后刺史疾之,以天宝旧版校见户②,妄劾宁多逋亡,贬泉州司户参军事。子质③诉其枉,三年始得通。诏御史覆视,实增户数倍。召入拜太子右谕德。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虽直其诬,犹置散位。宁默不乐,唶④曰:“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何以进乎!”
注:①明经:即“明经科”,选举官员的科目。 ②见户:现有户口。 ③质:穆质,穆宁的儿子。④唶:叹息。下列句中与“又何以进乎”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杀之以应陈涉 |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C.得而腊之以为饵 | D.醒能述以文者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穆宁刚强正直,且富有爱国情操。安禄山叛乱,穆宁招募士卒,联合力量来抗击贼军,后又跟随颜真卿拒敌。 |
B.叛贼攻打平原时,穆宁曾经向颜真卿提出过坚守平原的建议,颜真卿没有听从。肃宗知道原委后认为穆宁不一般。 |
C.大历初年,穆宁被起用任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任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但因在任时有大量逃户,因而被贬为泉州司户参军事。 |
D.穆宁坚守气节却并不得志,被人诬陷,冤情得到申雪后也未得到重用,被安置在闲散官位上,穆宁因此闷闷不乐。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檄州县并力捍贼 捍: ②以息属其母弟 属:
③帝异之 异: ④刺史疾之 疾: 翻译下列句子。
①会真卿以直忤旨,宁亦罢。
译:
②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
译:
桃 花 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名,字,时期著名的诗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缘溪行(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便要还家 (4)处处志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2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后,为什么“皆叹惋”?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用 / 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抑亦人谋也 ()(2)名微而众寡 ( )
(3) 箪食壶浆 ()(4)利尽南海 ()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用原文内容填空
选文中诸葛亮提出的内政和外交方面的方针是“。”根据这一方针,他先论述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接着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再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后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共13分)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号划分句间的停顿
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解释加点的字
(1)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
(3)陶后鲜有闻(4)可爱者甚蕃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文理解
两篇文章都采用 (1)的手法,甲文借“陋室”颂扬了君子(2),乙文用“莲花”象征君子(3)的美好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面的题(14分)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太丘舍去。元方入门不顾。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未若柳絮因风起因:
(3)相委而去委:______
(4)下车引之引: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撒盐空中差可拟。
⑵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下列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甲文中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之间的哪三件大事?回顾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么?
乙文对诸葛亮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方法?结合甲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