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维新变法时期 |
| C.义和团运动时期 | D.辛亥革命时期 |
195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在此强调
|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 C.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
| D.鼓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
《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趋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
|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
| C.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 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 A.日心说 | B.量子论 | C.相对论 | D.经典力学 |
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到:“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观察家来说,在1760-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的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 A.法国 | B.英国 | C.德国 | D.美国 |
雅典民主政治的领袖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而著名,但在公元前483年经公民大会投票,遭到放逐。据说在投票之时,一不识字农民递过充作选票的陶片,请身边的阿里斯泰德代为刻上他的名字。阿里斯泰德大奇,问道,你既不认识这位人物,何以有怨于他?农民答曰:一听到他被称为“公正者”,即感厌恶,因此投票放逐他。这则故事反映出
| A.此时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不高 |
| B.雅典公民普遍不满政治领袖 |
| C.“陶片放逐法”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
| D.雅典公民中多数人文化素质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