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听见花开的声音
丁立梅
①1300多年前,年近不惑的法钦禅师,云游至余杭径山。径山的钟灵清幽,系住了这位远道而至的僧人的脚步,从此,他在山上结庐定居,种茶礼佛。他断不会想到,日后,他所结之庐,会建成规模宏大的径山寺,位居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南宋孝宗皇帝曾亲笔御题寺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②寺兴,自然引来善男信女无数。跋山涉水来此参禅的僧人,亦是络绎不绝。鼎盛之际,寺内有众僧3000余人。文人墨客,也多有造访。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苏轼,他一访再访,留下洗砚池一方,诗作数篇,如“雪眉老人朝叩门,愿为弟子长参禅”。而法钦禅师所种之茶,因其味鲜芳,特异他产,成了远近闻名的径山茶,庇护了一代又一代径山人。他们在山上栽种茶树,以茶养家,活得如茶一样的滋润与芬芳。
③秋末的一天,我慕名去访径山寺。询问当地人,都知道呢,他们黑红的脸上,漾起笑来,哦,是去山上看庙啊。他们用了一个“看”字,亲切、随意,没有距离感。像去看一个关系亲密的人。
④曲曲折折的径山古道,宛如一条巨蟒,盘旋而上。道旁遍布植物,野草野花自不必说,时有一棵两棵的枫树,顶着一树火红的叶,站在草的青绿、橙黄与野花的粉白之中,令人惊艳。这自然的色彩的分布,原也是有张有弛的。
⑤竹多,漫山遍野。都是挺拔蓊郁的。路一程,竹一程。拐过一个弯,以为到尽头了,哪知一块山石横截,路又拐了弯去,盘旋而上。竹也跟着拐了弯去,高低错落。午后的阳光,透过浓密的竹叶,碎碎的,落在古道之上,像一群可爱的小银鱼,在铺着的大小不一的石块上,活活泼泼地游着。蝴蝶是山上最快乐的生灵了,它们在竹林间,在花草间,自在地穿来穿去,捉迷藏一般的。
⑥静。风不吹,竹不动。听得见花开的声音,蝴蝶飞舞的声音,阳光掉落的声音。走累了,随地而坐吧,摊开一张纸,蘸着阳光,画画眼前的景。一只蝴蝶,把我的纸误当作花朵了,它飞过来,停息在上面。那一刻,我不敢发出一点声息,我盯着这只蝴蝶看,我确信,它也在盯着我看。在蝴蝶的眼里,我是一棵竹,一株草,还是一朵花呢?
⑦有人声从竹林深处传过来,如鸟鸣。是些挖笋的山民。路上我遇到几个,提了布袋和小锄头,他们的头上肩上,有阳光的影子在跳跃。他们弯腰在路边,在落叶与草丛中随便一拨弄,一棵肥硕的笋,就到了他们手上。我立在一边看,惊奇地问,怎么知道这下面有笋的?他们答,一看就知道啊。我笑了,他们这话说的,禅意得很。
⑧站在高处的亭台上,俯瞰下去,满眼的重峦叠嶂。一畦一畦的茶树,像一条一条的绿带子,镶在半山腰。阳光蒸腾,竹海成浪,一波一波。我由衷地羡慕法钦禅师,这等的好去处,他一住就是几十年。他应算是,把佛文化与茶文化融在一体的第一人了。佛心即茶心,清茶一杯在手,内心澄清,世事通透。
⑨过十八罗汉台,东坡洗砚池,御碑亭,千年古刹就展现在眼前。黄的围墙,红的屋顶与翘起的飞檐,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下,隐隐约约,尤显安谧与宁静。高大的寺门,上书“径山万寿禅寺”。禅院深深,里面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钟楼,有气宇不凡的新建筑鼓楼。晨钟暮鼓,世间时光,便在此一轮一轮地,悠悠度过。
⑩游人三三两两,都是轻轻的,生怕惊动了佛门清静。有梵音从大雄宝殿后面传过来,袅袅不绝。我以为,世上好听之音莫过于梵音,它如水似风,能让人在瞬间安静。尘事纷扰,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以一颗洁净的灵魂,面对吧。
⑾我在悠扬的梵音里驻足,发痴。我想的是,这古道之上,这古刹门前,谁的脚印叠着谁的脚印?每一脚下去,都有相逢相亲的欢喜。我对着每一个与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微笑,能在这古刹门前相遇,我们都是有缘人。
(摘自2010年11月28日《杭州日报·西湖副刊》).文章写“我”探访径山古寺,开头一段是否可删去?(3分)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含蓄,请试赏析下面两句话
①午后的阳光,透过浓密的竹叶,碎碎的,落在古道之上,像一群可爱的小银鱼,在铺着的大小不一的石块上,活活泼泼地游着。
②在蝴蝶的眼里,我是一棵竹,一株草,还是一朵花呢?.第⑦段写山民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 文章标题是“我听到花开的声音”,通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作者“听到”的是什么?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后面小题。
田埂上的精神
张佐香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根据提示,梳理文中田埂上的麦子的情感变化过程。
长出了麦苗,兴奋发现长错了地方,被人认出,高兴
被彻底遗忘,理解农人,执着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
(1)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加点字“抹”跟“照”比起来好在哪里?)
(2)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这句话看起来没有“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长错了地方的麦子”表达简洁,但表达效果更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文章第三段用大量的文字描写麦地里的麦子有何作用?
一粒麦子为什么在田埂上能长得这么好?下列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麦子本是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 |
B.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 |
C.它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 |
D.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
请结合全文,说说“田埂上的精神”包含了哪些精神。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汉语“纯洁性”之争
【媒体看法】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节选如下:
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
“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学者观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洁的语言。”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选自《参考消息》)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语言的纯洁是站不住的,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来来往往。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比如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伊妹儿”,现在都用意译的“电邮”了。(选自“光明网”)
【国外做法】
英国、美国等都是先将外语词“化”为自己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后再使用。例如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国航天员”便被译作“taikonaut”。“taikonaut”的前半部“taikong”便是汉语拼音,而后半部则跟英文“astronaut”合成。
德国官方没有对于语言纯洁性的保护,近几十年来,德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借词,对此有人惊呼“德语正在衰退”。但是,德国文学教授鲁蒂·凯勒曾对媒体表示,语言就好比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最符合老百姓语言习惯的说法。外来词可能被德语吸收成为固定的德语词,也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被淘汰。
法国是较重视其语言“纯洁性”的国家。法语自17世纪初取代了拉丁语获得第一国际语言的地位,随后又于20世纪初被英语所取代。法国人不甘心,于是通过各种立法维护法语的纯洁性,以图重新获得曾有的国际地位。结果,今天的法语在欧洲国家都已被边缘化了。
(选自网络)围绕汉语“纯洁性”之争,【媒体看法】中《人民日报》的观点是:,【学者观点】中学者的观点是。
对照材料内容,下面对“零翻译”盛行的原因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比中华文化强势。 |
B.一些专业词汇,汉语中始终找不到相对应的词。 |
C.很多人有惰性,觉得直接用英文缩写词更省事。 |
D.当今翻译界人才断层,优秀人才匮乏。 |
文中提到,“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请你写出两位翻译家以及他们翻译的外国作品。
翻译家:翻译作品:《》
翻译家:翻译作品:《》【学者观点】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为什么谈到“E-mail”一词的演变?
面对外来词进入汉语,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请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春风柳上归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春的画笔轻轻点染,把第一抹春色涂上柳梢。
我上班的途中,有一段路程,道路左侧是一片垂柳。每天来到这里,我都会不自觉放慢了车速。“慢慢走,欣赏啊”,有时候真的需要这样一种心境。
这里地处城市边缘,是难得的清幽静谧的所在,被我称为“闹市中的桃花源”。绿柳婆娑,是北国春曲上第一个音符,轻盈盈跳跃着,弹拨着每一缕春光。每年春天,我都会来这里与第一抹春光相遇。
在这里,能够谛听到春天脉搏的跳动。我曾经以为,我的春天就是为了与这一坡浅绿相逢,不然,我宁愿永远睡在安闲的冬天。我曾试图用我认为最美的语言来歌唱这片柳林,也曾试图用我认为最美的色彩来描画柳林,然而,我的声音是如此单调和造作,我的画笔是如此干涩和枯竭。在自然面前,我是失语的。唯有缄默,才可以听到一抹新绿带给我的怦然心动,才可以听到春天蹑足而来的轻音,才是对和谐宁静的自然最好的馈赠。
春的讯息刚刚来过,柳条已经变得柔软起来,柔梢披风。细细的柳树已经有了娉婷的风姿,丝丝柳条袅袅垂落,若含羞的少女。柳色新新,还未成翠色,远远望去,只是一片浅浅的柳烟。走近了看,能看到隐隐的绿意。视线穿过这片浅浅的柳烟,见远处散落着烟村四五家,分明有一种水墨画的韵味。
风也越来越软了,不久就会春色缤纷。人们喜欢把“桃红柳绿”作为春天的标志,柳林不远处就是一片桃林。这个时节,离桃花开还早着呢。不过桃林也显出不甘示弱的样子,正在努力地生长着,孕育着。不久,桃花一开,就可以同柳树一样装点春光。是柳色,牵出了第一朵桃红。
所有的树木中,我以为柳树最具有婀娜之美,娉婷之姿,像极了窈窕的淑女。所以,柳树一直是画家和诗人所喜爱的。试想,自然界如果没有了柳树,画家的构图该是多么乏味和单调,诗人的妙笔又怎能够字字生花呢?如果没有柳树,似剪春风又怎能裁出一树碧玉?
柳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一抹绿色。柳树没有春华秋实的经历,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它只沐浴着阳光,历经着风雨,悄然增添着生命的年轮。柳常常是人们无心栽种,自己巧借自然之力,成行成荫。我途中的这片柳林,好像不是刻意栽种的,却也整齐。日日月月,每天经过这里,静观它们一岁一枯荣,在风雨中岁岁年年挺立。
“慢慢走,欣赏啊”。如果可以,我真想停下来。停下来凝视碧蓝的天,直到心灵澄澈如一潭静水;停下来醉在这美丽的柳色中,静静等待光阴一寸一寸流走,直到地老天荒。多么让人沉醉的柳林!
谁说春风是没有颜色的?当你远远地看到一层柳烟萌动,就看到了春风的颜色。开头引用诗句有什么好处?(4分)
在作者的眼里,春色在柳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柳色代表着春色,说说其中的原因。(4分)
本文重点写柳色,写桃花有什么作用?(3分)
文章两处写到“慢慢走,欣赏啊”,有什么作用?(4分)
材料连接:
春天的心是活跃的,是生气蓬勃的,充满了活着的力量。春天使人爱生活:看呀,桃花的骨朵,柳枝的嫩芽,牛毛似的小雨帘子般地挂着,一切多美。生活本身是可爱的呀。听呀,池水的潺潺像低唱一首甜蜜的恋歌,晨鸟的啾啾像喁喁的情话,远处的孩子们唱着:“青草生,花儿红,斜织细雨里,老牛驮着牧童”……
请阅读上面一段文字,说说与《春风柳上归》在写景手法上和情感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导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这样的死猪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游行了。
②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通过对大量的猪、羊和鸡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使用的有机砷制剂多数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
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了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
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为改善生存环境,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是大势所趋。文章开头先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
砷元素有哪些积极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
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⑦段已经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那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意外赔偿》。
⑴那年初春,我在房前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菜。悉心栽培了数月,到仲夏时院子里已是满眼油绿,让人看着心醉。每天我都在这里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
⑵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看着蔬菜大多已经成熟,我兴奋地给朋友们打电话,邀请他们来与我分享劳动成果。打完电话,我便骑着单车到附近超市购买烹调所需的调味品。
⑶两个小时后,我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推开栅栏门,发现院子的地上凌乱地散落着一些嫩绿的菜叶。天啊!我的蔬菜转眼间已是叶落茎断。这是谁跑进来践踏了我的劳动成果?
⑷突然,一个黄白相间、圆鼓鼓的家伙在蔬菜间蹒跚挪动,不时抖动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我站在那里,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东西会把我的菜园糟踏成这个样子。
⑸和鸭子是讲不通道理的。但是,我决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我想起住在隔壁的那个老妇人养了几只鸭子。甚至听人谈论过,那老妇人几十年守寡,性格古怪,与周围的邻居很少讲话,她唯一的喜好就是饲养一些小家禽。
⑹我按捺着心中的恼怒,用力敲开了她的房门:“请问夫人,您养的鸭子都在您的院子里吗?”
⑺她没有吱声,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鸭子。她反复数了几遍,然后转过头呆滞地打量着我。看得出,她的目光中带着许多疑问。
⑻“如果少了一只的话,那么它现在正在我院子里美餐呢!”我直截了当地说。老妇人愣了一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到菜园子里去找鸭子。
⑼此时,那鸭子依然不停地啃着我的蔬菜。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⑽“夫人,让我说您什么好!请看好您的鸭子,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我气愤地说,但不失礼貌。
⑾老妇人颤巍巍地点点头,一言不发,而后抱着那只鸭子蹒跚地走了。
⑿几个月后,老妇人搬走了。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那场菜园“风波”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⒀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晚上,我邀请了数位挚友到我家共度圣诞之夜。我们正开怀畅饮,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邮包。邮包上没有寄出的地址,邮包外面夹着一封信,上写:亲爱的孩子,你好吗?我曾住在你的隔壁。半年前,我养的鸭子损坏了你的菜,给你带来了极大的不快,我一直很内疚。今天是圣诞节,我要送给你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一定收下,因为这代表着我的深深歉意。
⒁我拆开包裹,轻轻剪开深色的密封塑料袋,一只焦黄流油、香气四溢的硕大的烤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烤鸭的脖子上挂着一张塑料纸片,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小姐,因为品尝了你种的菜。所以我才长得如此肥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第⑸段画横线句属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下面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何异同。
第一处: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第二处: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联系全文,结合情节和“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面的表格。
老人送鸭,惊喜万分 |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一说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合全文,写出标题“意外赔偿”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