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周德兴,濠人。恭谨勇毅,与太祖同里,少相得。从定滁、和。渡江,累战皆有功,迁左翼大元帅。从取金华、安庆、高邮。援安丰,征庐州,进指挥使。从讨赣州、安福、永新,拔吉安。再进湖广行省左丞。同杨璟讨广西,攻永州。元平章阿思兰及周文贵自全州来援,德兴再击败之,追奔至全州,遂克之。道州、宁州、蓝山皆下。进克武冈州,分兵据险,绝靖江声援。广西平,功多。洪武三年封江夏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是岁,慈利土酋覃垕连茅冈诸寨为乱,长沙洞苗俱煽动。太祖命德兴为征南将军,帅师讨平之。明年伐蜀,副汤和为征西左将军,克保宁。先是,傅友德已克阶、文,而和所帅舟师未进。及保宁下,两路军始合。蜀平,论功,帝以和功由德兴,赏德兴而面责和。且追数征蛮事,谓覃垕之役,杨璟不能克,赵庸中道返,功无与德兴比者。复副邓愈为征南左将军,帅赵庸、左君弼出南宁,平婪凤、安田诸州蛮,克泗城州,功复出诸将上。赏倍于大将,命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德兴功既盛,且恃帝故人,营第宅逾制。有司列其罪,诏特宥之。十三年命理福建军务,旋召还。
明年,五溪蛮乱。德兴已老,力请行,帝壮而遣之,赐手书曰:“赵充国图征西羌,马援请讨交址,朕常嘉其事,谓今人所难。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贤,靖乱安民,在此行也。”至五溪,蛮悉散走。会四川水尽源、通塔平诸洞作乱,仍命德兴讨平之。十八年,楚王桢讨思州五开蛮,复以德兴为副将军。德兴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蛮中。定武昌等十五卫,岁练军士四万四千八百人。决荆州岳山坝以溉田,岁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德之。还乡,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二千两,文绮百匹。
居无何,帝谓德兴:“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逾三年,归第,复令节制凤阳留守司,并训练属卫军士。诸勋臣存者,德兴年最高。岁时入朝,赐予不绝。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明史·列传第二十》)
注:①平章: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②慈利:县名。土首覃垕(hòu):土家族首领覃垕。③交址: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④明代军队编制名。清初曾沿用。于要害地区设卫,大致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一般驻地在某地即称某卫,如威海卫、金山卫等,后相沿成为地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太祖同里,少相得得:融洽
B.而和所帅舟师未进帅:率领
C.十三年命理福建军务,旋召还旋:不久
D.楚人德之德:恩德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能表现出周德兴“恭谨毅”的一组是
①从讨赣州、安福、永新,拔吉安   ②进克武冈州,分兵据险,绝靖江声援
③博友德已克阶、文                ④德兴己老,力请行,帝壮而遣之
⑤以其子乱宫                      ⑥德兴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蛮中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沙洞苗寨被煽动作乱,太祖任命周德兴为征南将军,率领部队讨伐平定。第二年征讨蜀地,协助汤和为征西左将军,攻克保宁。
B.周德兴平定武昌等十五卫,每年练兵四万四千八百人,开决荆州岳山坝用以灌溉农田,年增官租四千三百石。
C.各位活着的有功勋的大臣,周德兴的年龄是最大的,每年入朝时,皇帝给的赏赐,周德兴都不拒绝。
D.周德兴虽然年纪很大,但皇帝考虑到福建的功业没有完成,还是希望他尽力前往。周德兴到了闽地就征兵操练,完备了海上的防御措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兴功既盛,且恃帝故人,营第宅逾制。
(2)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贤,靖乱安民,在此行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瑶芳楼记
宋濂
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
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 然,如出金石,如闻鸾风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则以谓世之名楼者众矣,高骈之“迎仙”。谓其溯遐情也,其失也诞;韩建之“齐云”,谓其凌高清也,其失也侈。吾皆弗敢蹈其非。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塾能当之?遂以瑶芳名其楼。
当风物清朗,白月独照,神情遐冲,夐出世外。子贤棕冠鹞氅,自函道而升,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演而为紫琳之操。英辞曰:“有坚者,石中含精矣;其石白如肪,煜有瑛矣;五音繁会,铿然而呜矣。”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曰:“艳质兮非华。阳卉兮非奢,折秋馨兮遗所思,望美人兮天涯。”歌已,相视而笑。
金华宋濂闻其声,嗜曰:“古之人好楼居者,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盖临阴幽之室,则其情敛而聚;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以舒。随境而迁,因物而著,其亦人理之常者乎!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虽然,君子盖不物于物。不物于物,则凡纷然而来前者,皆吾性情之发舒。或悬崖邃壑,或平墅旷林,虽非层构,可以阖辟阳阴,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曲涧流泉,复助之为声势,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太和融洽,内外无间,有不啻听子贤之琴于兹楼之上矣!此无他,达人大观,无地不为楼,无声不为琴也。苟局滞于一室之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有若子贤,盖道而有所得者,故濂敢以是说告之。”
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板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逃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翏翏:1ù,象声词,长风声.②高骈:唐朝人,曾建迎仙楼。下文韩建,唐末人,曾建齐云楼。③夐:xiòng,远。④函道:楼悌。⑤紫琳之操:琴曲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熟虞君子贤居之所也燕:安逸,安闲
B.吾皆弗敢其非蹈:遵循,沿袭
C.岂欲靡丽而为荣观哉夸:奢侈,过度
D.随境而迁,因物而著:显露,显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五音繁会,铿然鸣矣骊山北构西折,直走咸阳
B.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舒猥微贱,当侍东宫
C.亦人理之常者乎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苟局滞一室之间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

A.①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②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
B.①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 ②神情遐冲,复出世外
C.①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②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
D.①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②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历史上的“迎仙”“齐云”两座名楼为例,指出它们在命名上分别失之“诞” “侈”,意在肯定虞子贤以古桐琴为楼命名的做法。
B.作者曾经与虞子贤一起在月夜登楼,子贤抚琴弹奏;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借鲜花、香草、美人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仰慕与追求。
C.作者认为,修养高深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景物,都能养性怡情,即使从清风流泉中也可获得美妙的享受,如同在瑶芳楼上听虞了贤弹琴一样。
D.作者在文中既为瑶芳楼作记,也通过写虞子贤为楼命名和弹奏古琴表现子贤高雅的品格,同时还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
(2)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
(3)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极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景公爱槐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贼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耽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妻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予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女往晏子之家辞:辞别
B.君树槐令县:通“悬”,悬挂
C.不刑益:增加
D.又不以私害公法恚:怨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吏拘之,且加罪,月出于东山之上
B.进问焉拔剑切啖之
C.此譬之犹自治鱼鳖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可乎?皆出于此乎?

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2)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

赵希乾传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去,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痛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铰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回:“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诸生成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者其烦数恶:厌恶
B.昏就室而卧仆;仆人
C.以示奖劝:勉励
D.常见希乾先君谈过:拜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烹进之母爱其子,择师教之
B.又往卜市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C.何救母病传示美人及左右
D.予则以为应出特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乾的母亲生病,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但没有效果,后来接受占卜者的建议,割心救母,才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纷纷供养他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的孝道,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但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
(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3)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B.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C.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D.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立即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劝谏,代宗深为感动,并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见,后授官左司郎中。
C.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
D.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如今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2)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自立:自己有所建树
B.警劝之道警劝:告诫勉励
C.于众人,则能辨焉众人:许多人
D.虽或并世而有并世:同时代

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碑铭与史传其实有着不同,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生者而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B.有时,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又因是死者子孙所请,如果直书死者恶行,人情上过不去,铭文就出现不实之辞。
C.人之品行,有情感善良但行迹不好的,有内奸而外善的,有善恶相差而很难确指的,有实大于名的和名过其实的。
D.世上的学者,读古人事迹,看到感人之处,往往悲伤苦痛而流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但曾巩认为自己却非如此。

文中对撰写铭志提出了哪两个重要观点?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2)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