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到:“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的一组是
A 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开眼看世界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C 甲午战争——民族工业产生、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
|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
|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
|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
下列有关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开辟于汉武帝之后 |
| B.汉代尚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事经常性贸易 |
| C.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
| D.安息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
我国用十二生肖纪年的开始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因其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
一直沿用至今。清代赵翼在《陔余丛书》中指出:“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免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这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纪年法的形成是
| A.我国古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 |
| B.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 |
C.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 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
| D.古代中外文化和社会生活交流的结果 |
对右图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A.商代统治前期曾屡次迁都 |
| B.商朝疆域曾南至长江流域、东北达今辽宁 |
| C.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
| D.位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是商的属国 |
据史料记载:“隋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为四千六百多万;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人口为一千二百多万;天宝元年(742年),全国人口为近五千一百万。”对这组统计数据分析不当的是
A.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 战乱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
| B.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唐太宗反复强调爱护百姓 |
| C.唐初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促使人口逐渐增加 |
| D.在唐朝的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超过了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