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银、铁、铜三种金属丝,为探究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根据他记录的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表"实验现象"
序号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论 |
1 |
取铁丝浸入稀硫酸中 |
|
2 |
取铜丝浸入稀硫酸中 |
无现象 |
3 |
取银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
|
(2)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3)写出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明在书中看到有关金属钠的一段描叙“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极活泼的金属,与冷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并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金属镁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小明进行如下的实验探究:将一表面光亮的镁条放入冷水中并滴入酚酞试液,无变化,将水加热,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红色,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小明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
(1)溶液变红说明反应后溶液pH7(选填“<”、“﹥”或 “=”)
(2)写出镁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溶液红色褪去的最可能的两点原因是什么?
(4)选择其中的一种原因,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填写下表
实验方法和步骤 |
实验现象(预期) |
分析 |
某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
(1)写出图中a仪器的名称使用该仪器的一点注意事项;
(2)其中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装置还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写出一种即可)。
(3)实验时,应先通一段时间的H2,再加热氧化铜,目的是。
(4)测得C装置的玻璃管中样品在实验前后减少了1.6g,D装置增加了1.85g,按实验结果计算出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化为整数比);同学们反复操作后得出的结果还是不变,若装置的气密性及所有的操作是正确的,结果异常的原因是,
现有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②③④
⑴图中f仪器的名称:f 。
⑵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①或②或③或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在固定试管时,若发现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应调整铁夹部位(填A或B或C)。若用装置④进行排水法收集氧气,正确的操作是 。
⑶用块状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时,用装置③代替装置②的优点是 。
观察装置③的反应,判断气体制取处于(填“进行”或“停止”)中。
小林和小明在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做CaCO3受热分解的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两人对试管内剩余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加热CaCO3后残留的固体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CaCO3完全分解,固体成分为;
猜想二:CaCO3未完全分解,固体成分为CaO、CaCO3
猜想三:CaCO3未分解,固体成分为CaCO3
【实验与事实】
小林取少量残留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震荡后静置,再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接着加过量稀盐酸,有气泡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过程中固体逐渐消失,你认为还应该看到的现象是。
【结论与交流】
小林认为猜想一成立,他的结论是(填“合理”或“不合理” )的。你认为猜想成立。
【拓展与迁移】
若给上图实验装置增加下列仪器中的(填序号),就可以直接根据实验现象判断CaCO3是否分解。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保管不当,盛有无色 溶液的试剂瓶,且标签破损(如图),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字 样。老师告诉他们,这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或碳酸钠。同学们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讨论】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填字母代号)。
A.酸 B.碱 C.盐
【查阅资料】碱性的Na2CO3溶液与中性的CaCl2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作出猜想】(1)可能是溶液;(2)可能是Na2CO3溶液;(3)可能是NaCl溶液。
【设计并实验】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和解释 |
I |
取样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 |
无色溶液变红 |
该溶液不可能是溶液,理由是。 |
II |
另取样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 |
产生大量气泡 |
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由此,同学们得出结论: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反思】老师指出该结论不严密。理由是: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敞开放置,发生变质,能产生与实验Ⅰ和Ⅱ相同现象。老师提示,不需另取样,只要在实验Ⅰ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若观察到现象,即可说明该溶液中有氢氧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