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的《战必胜说》一文写道: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有何惧哉?”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非常透彻 |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具有盲目自信的心态 |
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 A.计划经济的盛行 | B.改革开放的起步 |
| C.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 D.改革由农村到城市 |
《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下列选项能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社会思想近代化 | 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 |
|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 |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
19世纪中后期有一所新式学校的课程安排有读诸经、习洋语洋操、进驾驶科和管轮科、习操机轮舰船。下列表述能体现该校课程设置思想的是
|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 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
| C.“求其体而遗其用” |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