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的《战必胜说》一文写道: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有何惧哉?”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非常透彻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具有盲目自信的心态 |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 B.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均田制 | D.分封制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 )
①井田制瓦解 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③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明治维新前,日本曾出现过类似于义和团的“尊攘派”,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暗杀卖国的幕府官员,还攻击西方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外国船只。但日本的“尊攘派”后来转化为明治维新志士,而中国的义和团最后土崩瓦解。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倒幕思想渐趋流行,而中国的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
B.日本明治政府支持改革,而清政府一直对义和团大肆镇压 |
C.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而中国的义和团却孤军奋战 |
D.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 |
【改编】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A.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 | B.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
C.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 D.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