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4题。
爱自己是一种责任 积雪草
一个朋友问我:“你爱自己吗?”我茫然地瞪了对方半天,才理所当然地回答:“爱!”其实,我的内心非常模糊且底气不足,我爱自己吗?
传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爱别人。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导都是要爱父母,爱同学,爱朋友。爱自己,会被别人当成自私自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自己,忘记了自己。身体微恙,小病小疼,忍一忍就过去了,否则会被说成娇气;工作不能放下,因为那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父母的事儿大过天,什么事儿都能放下,唯此不能放下……就像一只陀螺,我们一刻不停地旋转,终于有一天,轰然倒下。到此时,才发现爱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事儿。
爱自己,就是不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不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一个人如果想要爱别人,就应该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健康,不和自己过不去。试想,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惜,怎么谈得上爱别人呢?健康的身体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爱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爱别人。
荷兰学者斯宾诺曾对健康作过精辟的论述: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为了这个做人的责任,让我们学会爱自己,而且就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 (本文有删改).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你爱自己吗?”,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囚绿记
陆蠡
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⑵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⑶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⑷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⑸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⑹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⑺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⑻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⑼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⑽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⑾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⑿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⒀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⒁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注释】①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阅读全文,理清本文的行文线索,补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行文线索:择绿—— ——囚绿—— 放绿—— ,其中 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文中描写的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的外形有什么不同? 常春藤被囚绿后,表现出怎样的品质?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赏析。
(1)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结合前文内容,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妙处)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分析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放绿?
读了本文后,你获得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3分)
湮没在岁月中的读书时光
顾晓蕊
踏上海岛,世界更安静了。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看到爬墙虎掩映着的绿房子,房前有一大片花圃,这就是我成长的故园。那一年我13岁,坐在花间的小石凳上,捧着一本《红楼梦》,从午后读到黄昏。
记不清是从何时起,到了周末,我坐在园子里,享受静静流淌的阅读时光。
园中读的自然是闲书,好在母亲从不认为闲书是“无用的书”。母亲年轻时家里穷,没上过几年学,这成了她的一桩憾事,也因此认为读书是第一等好事。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那个年代,课外书不多,偶尔买回一本,我便视作珍宝。这本《红楼梦》是我一个好朋友父亲从外地买回来的,看到它我眼前猛地一亮,跟好朋友商量了许久,她才勉强答应借给我看一周。
我正看得起劲,听见母亲隔窗喊道:“该吃饭了。”我站起身舒展舒展腰,远远地看到我的好朋友朝我家过来,赶紧把拿着书的手背到身后。
“说好的,我来取书了。”她走到我跟前并硬声说道,果然是来催我还书的。
我刚想开口说话,喉咙里像伸出一只手,把到嘴边的话摁了回去。沉默片刻后,我突然结结巴巴地说:“书……不小心丢了。”她呆住了,脸上露出比哭还要难看的神情。
“当心蜜蜂。”慌乱中我随手一指,她扭身看去,我趁机把书藏在花叶间。随即跑上前去,把她拖进屋,我拿出一堆零食,说:“送给你,算我向你道歉。”
哄走了她,我正暗自得意,身后传来一声低吼:“把书拿出来。”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窃书不为偷。”我为自己辩驳。
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第一次见母亲生这么大的气,我很羞愧,将头低了下去。
我把书还给了好朋友,后来搬家的时候,她又送给我留作纪念,我一直珍藏至今,这本《红楼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上高中的时候,离家很远,我只好住校。繁重的学习之余,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我还是抽空阅读,尤其爱读诗歌。每一首小诗,都如清晨的露珠般清澈美好,滴落在我的心间,让烦躁的心变得很宁静。
上班以后,变得很忙碌,但在空闲时,我尤爱读散文,那忙碌的生活似乎也放慢了脚步。除了读书,我还尝试写作。最初的几年间,稿件采用的少,被退回的居多。多丽丝·莱辛的话提醒了我: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
我淘来很多新书,塞满两个书柜。随后的很多年间,一杯茶一卷书,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倘若哪天没读书,我便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似白活了一天。
夜深人静,再次提起笔,心里多了份坦然。那些顺着笔尖淌出的文字,洒落在纸页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将稿子一篇篇寄出。意外的是,投出的稿件相继发表了。
又是一个晚上,月光透过窗棂,洒入书房。我坐在桌前,捧起一本书,开启心灵的旅行。从青涩到成熟,读书让我经历一次次的蜕变。那些细碎的读书时光,弥漫在心灵深处,寂静生香。
(选自《知识窗》2014年12期,有删改)阅读全文,完成表格内容。
读书 |
读书的意义 |
13岁时读《红楼梦》 |
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
高中时读诗歌 |
(1) |
上班后读散文 |
(2) |
上班后读淘来的书 |
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 |
结合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
(1)文中多次出现的自然环境有何相同特点和作用?
(2)文中两处写到母亲的“目光”,试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有何不同。
A.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B.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如果把“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改为“母亲喝道:‘快把书还回去!’”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朱泽培·加里波第》”,冬妮亚随即纠正他。她接着问:“您喜欢这部书吗?”
“非常喜欢。我已经看完六十八本了。每次领到工钱,我就买五本。加里波第可真了不起!”他赞赏地说,“那才是个英雄呢!我真佩服他。他同敌人打过多少仗,每回都打胜仗。所有的国家他都到过。唉!要是他现在还活着,我一定去投奔他。他把手艺人都组织起来,他总是为穷人奋斗。”
(1)材料选自名著《 》,材料中的“我”是 (填写人名)。
(2)阅读这则材料,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对读书的认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1分)
有才不能任性
陈鲁民
少年得志的编剧于正,这一回跌了个大跟头。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对琼瑶起诉于正等侵权案进行宣判,于正被判公开道歉,被告停止对《宫锁连城》的复制、传播和发行,被告共计赔偿五百万元。这让我突然想起一句流行语:“有钱也不能任性。”这句话已成为大家基本共识,那么“有才”能不能任性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于正的马失前蹄就是最好例证。
“才”是极其稀缺宝贵的,用才就像跳高,正常时可以上下翻飞,摘金拿银,失衡时则会摔得很重。所以,有才一定要珍惜,要用好。否则,有才不用是暴殄天物,用才来做坏事就会增加破坏力。而现实生活中,有才的人一般都是有个性的,或桀骜不驯,或恃才傲物……这其实就是任性的意思。
古往今来,那些吃亏的才子,追根究底,多多少少都与任性有关。西晋才子嵇康,广闻博识,多才多艺,却豪放不羁,目中无人,当朝大臣钟会慕名前来拜访,他爱答不理,连起身招呼都不打,只顾自己打铁,这就得罪了钟会,为其诬陷,被司马昭处死。编剧于正的任性,不仅使他付出巨额经济赔偿,而且多年英名毁之一旦,今后在编剧圈里很难再混下去了,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同样是才子、编剧的宁财神,则因为随心所欲,不计后果,被警方拘留十五天,虽还算不上身败名裂,但名声受损,事业受挫是肯定免不了的。
所以,任性使气,自命不凡、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早晚会有吃亏的一天。而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本来就容易才高见嫉,有很多人对才子羡慕嫉妒恨,你再不检点,被人拿了把柄,才子倒台,扔砖头、看热闹的人会更多。
但,倘若才用得法,用以正途,则会起到巨大作用。被世人称为“力学之父”的牛顿,20多岁就创立了微积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并没有自命不凡,也没有把功劳全归于自己,因此更受世人的尊重。孙叔敖面对吊问者,没有怪罪,反而谦虚待见,终获得宝贵的意见。
人才难得,得人才者得天下,全社会都要爱才、敬才、用才;才子则要自爱、自重、自律,低调做人,谨慎行事,万万不能任性妄为。毕竟,人才的价值就在于他善用自己过人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
(选自《天津日报》2015年3月28日,有删改)文章开头从“少年得志的编剧于正”说起,有何用意?
下列事实论据能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恃才放旷的杨修,成为刀下亡魂。 | B.豪放不羁的李白,成为了一代“诗仙”。 |
C.平凡庸俗的刘禅,成为亡国之君。 | D.高调的奥本海默,成为“原子弹之父”。 |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第五段能否删除?为什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有才不能任性”的原因有哪些?
中庸的雪
阮萍
①在冬天作客的雪往往是鹅毛大雪,这种通常是需要呼啸的风声鸣锣开道的,需要鹤辇鸾车虚张声势的。中庸的雪显然不是折中雪,而且和这种隆重热烈的气氛相反,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是有着微服私访的味道。
②起先一直是云淡风轻,淡黄的阳光像一樽薄酒,暖暖洒在人身上。这种日子使人忍不住要想起淡青的树干和雪白的花朵的;然后天阴起来了,刮起了风,风不大,吹在脸上像一绺绺帛贴在脸上的凉,这也是正常的。这样阴了两天,天空由浅灰慢慢变成深的银灰,这种灰是含蓄而尊贵的,是琦年玉岁消逝了灰,是珠覆纷沓走远了的灰,是大有深意、藏而不露的。然后,眼前掠过一粒细小的白,是雪吗?定眼再看,已倏忽不见了,风也不见了。天气说不出是冷还是暖,冷暖交汇的样子,这种天气坐在寂静的车厢里是要引起假寐遐想欲望的。
③睁开眼时,发觉窗外的柏油马路湿湿的,显得黑而幽深,映着天空和行人的细碎倒影。路边是一层白,霜也似的,但却是雪,因为雪花就在窗外飞舞,小的像针尖,大的如雨点,但没有雨点那样饱满结实。雪花和雪花之间的缝隙很大,疏疏朗朗,像是银灰天空上敲打下来的一些琐屑,带着来历,各怀心事,自成一体。所以落下的时候,它们是衣食无忧的倏然。有的不时翻两个身,再拐到旁边和别的雪花耳语两句;有的很专注,呈一条很细的直线,仿佛要去赴一个什么宴会,而这场宴会是极具吸引力的,任凭行驶的车再怎么鸣笛也不会分神,雪们心无旁骛。
④落在房顶上的雪是动感,鳞鳞的瓦间涌动着白色的浪花;落在国槐上的雪是温柔的,枝条上长满密密的白色绒毛,而且那树枝竭力伸展的样子是令人感动的,像等待了很久的衷心耿耿的情人,只待雪花落尽,便合拢臂膊相拥而泣的。四季常青的柏树不会有这份浪漫,它们塔似的身子严谨端肃,像满腹经纶的学士,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云蒸霞蔚,外界的干扰都是没有光彩、没有意义的。只有当车经过时,才发觉柏树的枝桠间挂着一团团的雪,像鸟一样优雅地栖卧着。
⑤下了车,迎面扑来的空气不再干燥得令人无明火起,是久违了的清冽湿润,像夏天时站在气势恢弘的瀑布前的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在臃肿的棉衣下张开,尽情地呼吸,自由地吐纳。
⑥雪是薄薄的一层,所以踩上去不会有“吱嘎吱嘎”的声响,它也是悄无声息的。偶尔有轻微而短促的“嗦嗦”声,也是亲切的,像村妇在雨天嚼着家长里短的舌头。雪的白也不是泛着光泽令人起敬的白,是那种骨质的苍白,这种白是朴素的,既不会让你自惭形秽也不会让你居高临下,更不会为与它的邂逅而感到突兀。这种雪像是消失了很多的朋友,离去时心中会有淡淡的遗憾,到来时也不会欣喜若狂。因为这种朋友不是两肋插刀那种类型的,很多时候他只是听众,听你絮絮叨叨地诉说,最后轻拍你的肩作为安慰。在你生病时不会送上玫瑰花,只在床头放上苹果和一张式样普通的卡片。他淡若春风,有时你会想起他,有时又把他忘得一干二净。所以他的到来只会在心中产生无以名状的踏实感。
⑦这种雪是平易近人的,最适合刘禹锡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小小的火炉跳动着小小的火苗,足以抵挡这种雪带来的寒意;而加上新醅的漾起泡沫的酒,室内便是暖意融融了。你看,这种雪多么懂得人情世故!它的不彻底的白意味隽永,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优点,但是心里那份纯真的梦幻是永不消逝的,这种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入微到每一个细节,但却做得含而不露,它是雪中的隐者。读第①段,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中庸的雪”和“鹅毛大雪”的特点?(2分)
文章重点是写“中庸的雪”,却从普通的雪写起,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很有张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文章最后说,“这种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爱”,联系全文分析,这种“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节制是心灵的闸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分)
文中③④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