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2年一45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了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该法律的进步性在于
| A.—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 B.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
| C.调整了国内民族关系 | D.完全取消了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直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材料中的“内外诸司”是指()
①丞相②六部
③内阁④三司
| A.①② | B.②④ |
| C.①③ | D.③④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 C.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D.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两位学者各自根据其阅读史料,提出对汉代社会型态的看法。甲学者认为汉代社会是地缘社会,聚落内部的血缘联系不强;乙学者则认为汉代是血缘社会,聚落内部同姓的力量强大。我们应如何理解两位学者意见的差异?()
| A.甲学者的主张符合古代宗族瓦解后的形势,较为合理 |
| B.乙学者的看法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延续性,较具说服力 |
| C.两位学者立场相反,说明历史没有客观性。 |
| D.古代社会地域差异大,两位学者结论都不具说服力 |
《后汉书·袁闳传》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科举制 | B.世卿世禄制 |
| C.察举制 | D.九品中正制 |
学者余英时认为:自宋代以降,君权的绝对化愈演愈烈,相形之下,相权则愈来愈弱;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宋朝削弱宰相职权的方式是()
| A.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分割相权 | B.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
| C.几位宰相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 | D.设置首辅分割宰相的决策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