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
|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
| C.要革命,不要改良 |
|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
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 | 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
| 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 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 |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 A.汉朝选官主要依据儒家思想 | B.九品中正制存在明显弊端 |
| C.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 D.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人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学说体系不同 | B.阶级基础不同 |
| C.政治诉求不同 | D.文明开化程度不同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
| 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
| 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
|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
恩格斯认为某一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以下关于该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 B.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特征 |
| C.动摇了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 D.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