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初,中国第一条铋系高温超导体材料生产线建成投产,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超导材料技术并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的先进国家之一,我国从研制开发到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说明( )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B.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
| C.我国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 D.我国的科技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
“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 |
|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
| C.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
| D.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
|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秦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道”是()
| A.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
| B.与郡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
| C.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
| D.与乡同级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
学术界对黄河在汉代以前是否改道有不同认识。甲学者根据《汉书》认为汉以前仅有一次改道;乙学者指出《史记》中不见改道记载,故《汉书》不足凭信;丙学者以河北平原地貌变化和先秦文献载有黄河下游两条河道为据,提出黄河在汉以前曾不止一次改道。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记》比《汉书》早出,乙学者立论可靠 |
| B.《汉书》后出,收录新材料,甲学者认识准确 |
| C.丙学者立足文献和地理考辨,所论相对合理 |
| D.三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与认识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
2014年5月,德国《日报》有文章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集团正自信地重新排队。材料表明()
| A.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
| B.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权地位 |
| C.世界控制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
| D.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