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①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②,忽传诏对内东门③,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④,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⑤,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注] ①部勒:部署约束。②归沐:回家休假。③对内东门:到东门商议内务。④周怀政之诛:指周怀政阴谋杀人的事。⑤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在州县里通过祭祀山神为皇上祈求长寿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 |
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 |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 |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
C.①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②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2分)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②③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②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梅直讲书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掌管 |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出游 |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
D.从车骑数十人从:带领 ,使……随从 |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3分)
(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3)夫以召公之贤, 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1)和(2)相同,(3)和(4)不同 | B.(1)和(2)相同,( 3)和(4)也相同 |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 D.(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
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 (3分)
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
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
C.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
D.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
C.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
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
(2)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3)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水莽草
蒲松龄
水莽,毒草也。食之,立死,即为水莽鬼。俗传此鬼不得轮回,必再有毒死者,始代之。
有祝生,造其同年①某,中途燥渴思饮。俄见道旁一媪,张棚施饮,趋之。媪承迎入棚,给奉甚殷。嗅之有异味,不类茶茗,置不饮,起而出。媪急止客,便唤:“三娘,可将好茶一杯来。”俄有少女,捧茶自棚后出,年约十四五,姿容艳绝。生受盏神驰;嗅其茶,芳烈无伦;吸尽再索。至同年家,觉心头作恶,疑茶为患,以情告某。某骇曰:“殆矣!此水莽鬼也。先君死于是。是不可救,且为奈何?”某悬想曰:“此必寇三娘也。数年前,食水莽而死,必此为魅。”或言受魅者,若知鬼姓氏,求其故裆,煮服可痊。某急诣寇所,实告以情,长跪哀恳;寇以其将代女死,故执不与。某忿而返,以告生。生亦切齿恨之,曰:“我死,必不令彼女脱生!”某舁送之,将至家门而卒。母号涕葬之。遗一子,甫周岁。妻不能守节,半年改醮去。母留孤自哺,劬瘁②不堪,朝夕悲啼。
一日,方抱儿哭室中,生悄然忽入。母大骇,挥涕问之。答云:“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儿虽死,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母问:“儿妇何人?”曰:“寇氏坐听儿死,儿甚恨之。死后欲寻三娘,遇某庚伯,相指示。儿驰去,强捉之来。今为儿妇,亦相得。”移时,门外一女子入,华妆艳丽,伏地拜母。生曰:“此寇三娘也。”虽非生人,母视之,情怀差慰。生便遣三娘操作。三娘雅不习惯,然承顺殊怜人。由此居故室,遂留不去。
女请母告诸家。生意勿告;而母承女意,卒告之。寇家翁媪,闻而大骇,命车疾至。视之,果三娘。相向哭失声,女劝止之。媪视生家良贫,意甚忧悼。女曰:“人已鬼,又何厌贫?祝郎母子,情义拳拳,儿固已安之矣。”因顾生曰:“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生乃投拜。女便入厨下,代母执炊,供翁媪。媪视之凄心。既归,即遣两婢为之服役,遗金百斤、布帛数十匹。寇亦时招归宁。居数日,辄曰:“家中无人,宜早送儿还。”故稽之,则飘然自归。翁乃代生起夏屋,营备臻至。
一日,村中有中水莽毒者,死而复苏,相传为异。生曰:“是我活之也。彼为李九所害,我为之驱其鬼而去之。”母曰:“汝何不取人以自代?”曰:“儿深恨此等辈,方将尽驱除之,何屑此为!且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由是中毒者,往往具丰筵,祷诸其庭,辄有效。
积十余年,母死。生夫妇亦哀毁,命儿以礼仪葬母。
一日,谓子曰:“上帝以我有功人世,策为四渎牧龙君,今行矣。”俄见庭下有四马,驾黄檐车,马四股皆鳞甲。夫妻盛装出,同登一舆。子泣拜,瞬息而渺。其子请诸寇翁,以三娘骸骨与生合葬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同年:古时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另指同年龄或同一年。②劬瘁:辛劳,劳苦。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祝生,造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造:拜访 |
B.母号涕葬之。遗一子,甫周岁甫:刚刚 |
C.寇氏坐听儿死,儿甚恨之恨:遗憾 |
D.祝郎母子,情义拳拳拳拳:恳切,诚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儿固已安之矣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①某急诣寇所,实告以情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C.①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D.①上帝以我有功人世,策为四渎牧龙君 |
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祝生事母至孝的一项是
①劬瘁不堪,朝夕悲啼②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
③生乃投拜④代母执炊,供翁媪
⑤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⑥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⑤⑥ | D.①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中了水莽草毒的人,如知道害他的鬼的姓名,只要得到他生前穿过的裤子,煎水服用,就可以痊愈。祝生的同年到寇三娘家,请求帮忙。寇家因为有人做女儿的替身,女儿就可以投胎再生,坚决不给。没得到解药的祝生被同年背着回家,快到家门时就死了。 |
B.寇家时常让三娘回去省亲,住几天后,三娘就要借“家中无人照顾,还是让我早点回去吧”的理由回祝家,回家前,特意给娘家叩头。可见,三娘对自己的父母也很孝顺。 |
C.祝生虽中水莽草毒而为鬼,但他没有像其他鬼一样找人代替自己,而且他还非常憎恨那些找人替死的水莽鬼,因此开始驱鬼,救了很多人。 |
D.祝生的善行感动了天帝。天帝任命祝生做四渎牧龙君,祝生和三娘都得道成仙。最终,祝生的儿子经寇家同意后,将三娘骸骨与祝生合葬在一起。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君死于是。是不可救,且为奈何?
(2)因顾生曰:“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
(3)由是中毒者,往往具丰筵,祷诸其庭,辄有效。
(2014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雪屋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 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 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 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