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碳酸钠(纯度约为98%)中含有Ca2+、Mg2+、Fe3+、Cl-和SO42-等杂质,提纯工艺线路如下:
Ⅰ、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析出的溶质如下图所示:
Ⅱ、25℃时有关物质的溶度积如下:
物质 |
CaCO3 |
MgCO3 |
Ca(OH)2 |
Mg(OH)2 |
Fe (OH)3 |
Ksp |
4.96×10-9 |
6.82×10-6 |
4.68×10-6 |
5.61×10-12 |
2.64×10-39 |
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NaOH溶液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 。
25℃时,向含有Mg2+、Fe3+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当两种沉淀共存且溶液的
pH=8时,c(M
g2+):c(Fe3+)= ▲ 。
(2)“趁热过滤”时的温度应控制在
▲ 。
(3)有人从“绿色化学”角度设想将“母液”沿流程中虚线所示进行循环使用。
请你分析实际工业生产中是否可行 ▲ ,并说明理由:
▲ 。
(4)已知:Na2CO3·10 H2O(s)=Na2CO3(s)+10 H2O(g) △H=+ 532.36kJ·mol-1
Na2CO3·10 H2O(s)=Na2CO3·H2O(s)+9 H2O(g) △H=+ 473.63kJ·mol-1
写出Na2CO3·H2O脱水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
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Ba(NO3)2、CaCl2、K2CO3,现做以下实验: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①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加稀硫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另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原粉末的组成成分是(写名称)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步骤①和③中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液体混合物A和B,已知A、B互溶。且相互不发生化学反应。在常温下,A的沸点为35℃,B的沸点为200℃。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蒸馏方法分离物质和提纯混合物必不可少的仪器和用品
(2)当随着温度的升高,哪一种物质先分馏出来?
粗盐提纯中除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可溶性杂质,还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我们食用的精盐是用粗盐提纯而得到的。通过教材中“粗盐提纯”及你做过的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运用最简单的方法检验溶液中有无SO42ˉ离子?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有,应该如何除去SO42ˉ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粗盐经过溶解,过滤后的溶液中滴加饱和Na2CO3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请问这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在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
溶解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蒸发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学生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1)方案甲:
淀粉液水解液
中和液
溶液变蓝。结论:淀粉没有水解。
(2)方案乙:
淀粉液水解液
无红色沉淀。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3)方案丙:
淀粉液水解液
中和液
有红色沉淀。结论:淀粉已水解。
(4)方案丁:
结论:淀粉部分水解。
以上四种方案的设计及结论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为了测定某有机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进行下列各步实验,根据实验事实逐一分析推断,推断出各步实验的结论。
(1)将此有机物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2)该有机物1 mol在一定条件下与5 mol乙酸反应生成有香味的液体。
(3)该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且1 mol该有机物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2 molAg。
(4)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乙烷的6倍,且被H2还原为直链多元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