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泰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向沈尹华学习典籍文献,昭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
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
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谢,细人也细:仔细 |
B.将奋于说奋:用力,尽力 |
C.以为奸人除路除:清除,打通 |
D.殊不见人殊:极,根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因藏怒以待之以勇气闻于诸侯 |
B.文学之士不得进吾得兄事之 |
C.人皆在焉或师焉,或否焉 |
D.其皆甚有所宥邪其皆出于此乎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有”表现的一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
B.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 |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绍斌,汾州人。仕河东刘钧为佐圣军使,戍辽州。周显德四年,领五十骑来归,钧屠其父母家属。
宋初,随崔彦进征李筠,攻大会砦,破之,以功迁龙捷指挥使。又败筠于泽州荼碾村,筠退保泽州,绍斌凿濠围守,流矢中左目,前军部署韩令坤以其事闻。及太祖召见于潞州,绍斌杀晋军益众,夺其铠甲。又从讨李重进于扬州,壁城南,围三日,城溃,斩首逾千级。会全师雄寇神泉,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时汉、剑道梗,因赖以宁。
至道元年,领徒入蕃讨贼,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橐驼二万计,马以给诸军之阙者。捷闻,手诏嘉谕之。数部金粟帛诣灵武、清远。远人砻服不扰。未几,皇甫继明、白守荣等督转饷于灵州,绍斌率兵援接,抵成井。贼逾三千余,来薄阵。且行且斗,至耀德,凡杀千人。寇复尾后,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守荣等欲击之,绍斌日:“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守荣等忿日:“若但率兵来迎,勿预吾事。"守荣等自欲邀功,与战,败。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至清远,见濠中人裸而呼日:“我白守荣也。"绳引而上,解衣遗之。
时命李继隆、范廷召讨继迁,就命绍斌为本州都部署兼内外都巡检使。丝隆丛遗盗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太宗怒日:“此昔尝背太原来投,今又首鼠两端,真贼臣也。"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贬虢州安置。
真宗即位,召还,授右监门卫大将军、领叙州刺史,寻改莱州防御使。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庆州有野鸡族,数为寇掠,道路患之。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帖服。
景德二年,卒,年七十七。为人有法,然性暴戾,故屡被黜。子守信,为内殿崇班闰门祗候。
(节选自《宋史·田绍斌传》有删改)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壁城南壁:营垒 |
B.会全师雄寇神泉寇:侵犯 |
C.贼逾三千余,来薄阵薄:迫近 |
D.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鞫:审问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田绍斌“为人有法”的一组是
①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
②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③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 !
④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
⑤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
⑥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土
A.田绍斌在刘钧手下任职,镇守辽州。周显德四年,他带领五十骑投奔后周,刘钧为此十分卤怒,把田绍斌的家属全杀了。 |
B.宋朝初年,田绍斌两次打败李筠,但在围守泽州作战时,左眼不慎中箭受伤。太祖召见他后,他愈战愈勇,又连续取得多次胜利。 |
C.田绍斌在至道元年人蕃讨贼作战中大获全胜。捷报上闻,皇帝亲手书写了诏书嘉奖他,还为他输送了金银、粮食、丝织品。 |
D.浦洛之战后,朝廷新任命的征讨大臣向皇帝进谗言,皇帝为谗言所动,一气之下,把田绍斌打发到虢州去了。 |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
(2)继隆以浦洛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梅长公传
钱谦益
公讳之焕,字长公,黄之麻城人。其先,宋宛陵先生后也。公十岁丧父,从其母刘,居东山之沈庄,日课书盈寸。倜傥雄俊,异于凡儿。年十四,为诸生。台使者按部阅武,骑马横绝教场,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长揖上马径去,使者不怿而罢。
万历癸卯,与应山人杨涟同举于乡,以功名节义相期许,盱衡扺掌,视举世无如也。甲辰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高阳孙少师以史官同馆,性严重,不可一世士,独推重公。公在馆中,语则矫尾厉角,坐则掀髯摇扇,视馆阁诸公低头缓步,恒目笑不自禁也。
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疏屡上,不见省。部党角立,如敌国不相下。一无所附离,每有封驳,恒两非之。其大指务在破私交,绌党论,矫时救弊,爱惜人才而已。
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闭门周视案牍,期旦日会堂下,据案呼囚,明举其刑书云何,据几决遣,狱成于手中,奄忽如神。
宦家子依倚父势,恣为奸利,禽治之不可得。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冤民如墙而立,占人田园若干,攫金钱若干,以次质对,尽反其侵掠,则缚狠子痛箠之曰:“用以谢乡人,并以谢而父也。”卒自刮磨为善士。
海寇袁八老掠潮杀守吏,潮非公所部,自请往剿。严兵扼海道,绝馈运,断樵汲,散免死牌数千,首服者接踵。八老窘迫,乘潮夜遁,乞降于闽。公督学山东,八老率舟师援辽,谒公于登。公语之曰:“海上之役,不得望见颜行,今何以在此?”八老泥首谢曰:“畏公天威,是以走闽,今日敢不为公死乎?”公文人不便武事,其为剧寇畏服如此。
其视学,阔略教条,谢绝请寄,考课之暇,进诸生而教诫之。贤者降阶执手,重以慰藉;不类者嚼齿唾骂,申以夏楚。诸生始而骇,中而服,久而歌思颂慕,咸以为师保父母也。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
[注]夏jiǎ楚,古代学校体罚越礼犯规者的两种用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不怿而罢怿:喜悦 |
B.破私交,绌党论绌:不足 |
C.恣为奸利 奸:坏事 |
D.申以夏楚 申:训诫 |
下列选项中,全部表现梅公为人处事能使人心服的一项是( )
①性严重,不可一世士,独推重公
②一无所附离,每有封驳,恒两非之
③据几决遣,狱成于手中,奄忽如神
④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
⑤今日敢不为公死乎
⑥诸生始而骇,中而服
A.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③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长公年幼丧父,随母家居。他文武兼修,每天坚持研习的书有寸把厚,他自小就不同于普通的孩子,十四岁就成为生员。 |
B.梅长公应举时,与杨涟志同道合,经常以功名节义互勉。扬眉举目,击掌而谈,认为世上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们。后来在翰林院供职时,眼界极高的孙少师却惟独推重他。 |
C.梅长公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时,将数年不决的案件很快判定,又促使久抓不获的官宦子弟自首,接受惩罚。 |
D.梅长公潮州平乱时,一方面断绝了海寇的粮道,一方面给前来自首者发放免死牌,结果袁八老不战而溃,俯首谢罪。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
(2)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进士第,补钦州军事推官。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的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曰:“徙州濒水可无患,请转而上闻。”从之,天监因奏留的使办役。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筑城郭,立楼橹,以备战守。画地居军民,为府舍、仓库、沟渠、廛肆之类,民皆便之。
迁大理寺丞、知吴县,移梁山军,通判常州。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临江军,擢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攻杀将吏,所部卒畏诛,谋欲叛。的驰至宜州,慰晓之曰:“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众皆敛手听命。奏复澄海、忠敢军,后皆获其用。改知舒州,徙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蛮党悔过自归。
摄江陵府事,城中多恶少年,欲为盗,辄夜纵火,火一夜十数发。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火遂息。太子冼马欧阳景猾横不法,为里人害,的发其奸,窜之岭外。以兵部员外郎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漕河,诏未下,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出滞盐三百万。
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会青州改遣裨将傅永吉追杀入历阳,的与赏,迁工部郎中。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区希范、蒙赶寇衡湘,命的招抚之。既至,再宿,会蛮酋相继出降。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既还,蛮复叛。除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至桂阳,降者复众。其钦景、石硋、华阴、水头诸洞不降者,的皆讨平之,斩其酋熊可清等千余级。卒于桂阳。
(选自《宋史·徐的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转而上闻闻:使之闻 |
B.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属:恰逢 |
C.的发其奸,窜之岭外窜:逃窜 |
D.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团:集合 |
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部表明徐的“能于文治”的一组是( )
①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②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③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
④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⑤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⑥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
A.①③④ | B.①②⑤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的心系百姓。他任钦州军事推官时,百姓因为环境恶劣,病死了很多,他想办法解决,并和民众一起劳动。 |
B.徐的善于宣抚。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时,安化蛮人叛乱,官府士兵担心被杀而叛变,他前去安抚,晓之以理,化解了危机。 |
C.徐的措施得力。代理江陵府政事时,城中许多恶少年想盗窃,就在晚上放火,一夜中起火十几处,他采取措施,并警告恶少年,平息了这一事件。 |
D.徐的能于治乱。王伦作乱,徐的积极备战,受到奖赏;区希范、蒙赶侵犯衡湘,徐的奉命前往招安并迫使蛮人投降。 |
文言文翻译。(共9分)
(1)把文言文(二)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文言文阅读
耿炳文,濠人。父君用,从太祖①渡江,积功为管军总管。援宜兴,与张士诚兵争栅,力战死。炳文袭职,领其军。取广德,进攻长兴,败士诚将赵打虎,获战船三百余艘,擒其守将李福安等,遂克长兴。长兴据太湖口,陆通广德,与宣、歙接壤,为江、浙门户。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为长安州,立永兴翼元帅府,以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之。温祥卿者,多智数。避乱来归,炳文引入幕府,画守御计甚悉。张士诚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帅师来争。炳文奋击,大败去。久之,士诚复遣司徒李伯升帅众十万,水陆进攻。城中兵七千,太祖患之,命陈德、华高、费聚往援。伯升夜劫营,诸将皆溃。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常遇春复帅援兵至,伯升弃营遁,追斩五千余人。其明年,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以炳文为使。已而士诚大发兵,遣其弟士信复来争。炳文又败之,获其元帅宋兴祖。士信愤甚,益兵围城。炳文与费聚出战,又大败之。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大军伐士诚,炳文将所部克湖州,围平江。吴平,进大都督府佥事。
从征中原,克山东沂、峄诸州。下汴梁,徇河南,扈驾北巡。已,又从常遇春取大同,克晋、冀。从大将军徐达征陕西,走李思齐、张思道,即镇其地。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民赖其利。寻拜秦王左相都督佥事。
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建文元年,燕王②兵起。帝③命炳文为大将军,帅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时年六十有五矣。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八月次真定,分营滹沱河南北。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忠、松俱被执,不屈死。鄚州陷。而炳文部将张保者降燕,备告南军虚实。燕王纵保归,使张雄、鄚败状,谓:“北军且至。”于是炳文移军尽渡河,并力当敌。军甫移,燕兵骤至,循城蹴击。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燕兵遂围城。炳文众尚十万,坚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比至军,燕师已先一日去。炳文归,景隆代将,竟至于败。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明史•耿炳文传》)
注:①太祖:朱元璋;②燕王:朱棣,后夺取帝位,为永乐帝。③帝:指建文帝朱允炆,兵败于朱棣。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炳文婴城固守环绕 |
B.士诚迄不得逞最终 |
C.备告南军虚实准备 |
D.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超越本分 |
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耿炳文善于作战的一组是()
①与张士诚兵争栅
②炳文将所部克湖州,围平江
③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
④从大将军徐达征陕西,走李思齐、张思道,即镇其地
⑤于是炳文移军尽渡河,并力当敌
⑥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炳文继承了父亲的遗风,英勇善战,多次以弱胜强,战无不胜,因战功卓著,被朱元璋列为一等功臣,深得朝廷器重。 |
B.耿炳文不仅自己善于作战,而且富有合作精神。与常遇春、徐达、李坚、宁忠、潘忠、杨松等人多次通力合作打败敌人。 |
C.耿炳文也能发现并招揽人才,曾召足智多谋的温祥卿进入他的幕府。耿炳文还关心百姓,重视民生,如他镇守陕西时,曾疏浚泾阳十万多丈长的水渠。 |
D.耿炳文65岁仍旧率军出征,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兵势不利,非常担忧,派李景隆前往代替他,但是也没能扭转战局。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征中原,克山东沂、峄诸州。下汴梁,徇河南,扈驾北巡。
(2)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摽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摽少豪侠有志气。魏孝昌中,尔朱荣杀害朝士,大司马王元徽逃难投摽,摽藏而免之。孝庄帝立,徽乃出,复为司州牧。由是摽以义烈闻。擢拜伏波将军、给事中。元颢入洛,孝庄欲往晋阳就尔朱荣,诏摽率其宗人收船马渚,摽未至,帝已北度太行,摽遂匿所收船,不以资敌。及尔朱荣奉帝南讨,至马渚,摽乃具船以济王师。
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摽同行诣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摽颇有权略,能得边情,诱化首渠,多来款附,乃有随摽入朝者。时弘农为东魏守,摽从太祖攻拔之。摽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摽与其豪右相知,请微行诣邵郡,举兵以应朝廷。太祖许之,摽遂行,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密相应会者三千人,内外俱发,遂拔邵郡。众议推摽行郡事,摽以因覆怜成事,遂表覆怜为邵郡守。
太祖以摽有谋略,堪委边任,乃表行建州事。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余里,且深处敌境,然摽威恩夙著,所经之处,多并赢粮附之。比至建州,众已一万。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敌众渐盛。摽以孤军无援,且腹背受敌,谋欲拔还。恐义徒背叛,遂伪为太祖书,遣人若从外送来者,云已遣军四道赴援。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摽分遣讫,遂于夜中拔还邵郡。朝廷嘉其权以全军,即授建州刺史。时东魏以正平为东雍州,遣薛荣祖镇之。摽将谋取之,乃先遣奇兵,急攻汾桥。荣祖果尽出城中战士,于汾桥拒守。其夜,摽半步骑二千,从他道济,遂袭克之。
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摽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摽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摽以众败,遂降于齐。摽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
(节选自《周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稽胡:古族名,匈奴的别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摽遂匿所收船,不以资敌资:帮助 |
B.诱化酋渠,多来款附酋渠:首领 |
C.请微行诣邵郡 微:隐蔽,藏匿 |
D.所经之处,多并赢粮附之赢:获得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摽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摽乃具船以济王师②乃遣摽间行诣邺以观察之③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
④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⑤摽率步骑二千,从他道济⑥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③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摽有豪侠义烈之气。大司马王元徽逃避尔朱荣的杀害时投奔杨摽,杨摽将他隐藏起来使他免于祸患。杨摽也因此而闻名。 |
B.杨摽不居功自傲。杨摽暗中与邵郡豪门大族密谋举事,内外响应,攻取了邵郡,杨摽认为是覆怜成就了此事,就让他做了邵郡郡守。 |
C.杨摽向来声威显著。太祖任命杨摽兼管建州事务,当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多里,然而杨摽所到之处,很多百姓都归附了他。 |
D.杨摽苟且投敌,节操不保。因与齐军作战常常获胜,杨摽有了轻敌之心,他在协助围攻洛阳时兵败投降,世人因此轻视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2)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