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的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着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友情。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
C.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
D.齐白石对虾的神态和精神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 。 |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从高密走到文坛之巅
刘志琴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些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把我抬得太高了。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充满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莫言的作品展现着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莫言说:“我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莫言承认,自己前期的作品受过茨威格、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民族化写作的道路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接受记者采访时,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着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接下来,我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提到故乡,莫言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影响着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他认为小说中的故乡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乡土。“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得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准确的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是通过阅读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语言。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上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 |
B.莫言有深深的故乡情结,而且对文学和故乡有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 |
C.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 |
D.本文多处使用引用的写作手法,有些是莫言的原话,有些是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了解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 |
E.国外评论家一致认为,莫言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这个说法,认为鲁迅、老舍才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这表现了他谦逊的精神境界。莫言的文学作品能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是因为这些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
作为作家,莫言有许多优秀的品格修养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概括。
莫言从故乡和经典中一路走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他在哪些方面付出努力,走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一篇小说,完成小题。
金大力
汪曾祺
金大力想必是有个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当面也这样叫。他姓金,块头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饭的淘箩,年下腌制的风鱼咸肉,都挂得很高,别人够不着,他一伸手就能取下来。身大力不亏,但是他是不是有很大的力气,没法证明。关于他的大力,没有什么传说的故事。他很老实,也没有什么本事,家里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本人是个瓦匠头儿。
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按说,瓦匠里当头儿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艺好,有两手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前面几条,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个很不够格的瓦匠,他的手艺比一个刚刚学徒的小工强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来。一般老师傅会做的活,不用说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墙时挂线,布瓦时堆瓦脊两边翘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开四面的浮雕……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这人拙于言词,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条,他倒是具备的:他有一个好人缘儿。
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比如新建房屋,或翻盖旧房,都愿意找他。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主人家点了头,他就去约人、备料,到窑上订砖、订瓦,到石灰行订石灰。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
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锹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的吉时,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登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子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工了。
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半小时。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绊脚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灰、和黄泥。灰泥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他是个瓦匠,上工时照例也在腰带里掖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他一天使的家伙就是铁锹抓钩,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只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歇一会,金大力看看太阳,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就走。在壶里摄了两大把茶叶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炉上,灌了两壶水,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下来喝茶!”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然后,解下腰带,从头到脚,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扬声告别:“明儿见啦!晚上你们照看着点!”
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再说,我家里还开着茶水炉子,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我知足。”
金家茶炉子生意很好。一早、晌午、傍黑,来打开水的人很多,提着洋铁壶、暖壶、茶壶的,川流不息。这一带店铺人家一般不烧开水,要用开水,多到茶炉子上去买,这比自己家烧方便。茶水炉子烧的是稻糠,稻糠着得快,火力也猛。但这东西不经烧,要不断地往里续。烧火的是金大力的老婆。这是个很结实也很利索的女人。只见她用一个小铁簸箕,一簸箕一簸箕地往火口里倒糠。火光轰轰地一阵一阵往上冒,照得她满脸通红。半箩稻糠烧完,四个铁罐里的水就哗哗地开了,她就等着人来买水,一舀子一舀子往各种容器里倒。到罐里水快见底时,再烧。一天也不见她闲着。稻糠的灰堆在墙角,是很好的肥料,卖给乡下人,一个月也能卖不少钱。
茶炉子用水很多。金家茶炉的一半地方是三口大水缸。因为缸很深,一半埋在地里。一口缸容水八担,金家一天至少要用二十四担水。这二十四担水都是金大力挑的。有活时,他早晚挑;没活时,白天挑。你要是路过金家茶炉子,常常可以看见金大力坐在一根搭在两只水桶的扁担上休息,好像随时就会站起身来去挑一担水。
金大力不变样,多少年都是那个样子,高大结实,沉默寡言。
不,他也老了。他的头发已经有了几根白的了,虽然还不大显,墨里藏针。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寥寥数语就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职业、性格和家庭情况,只是金大力既无大力气,又无大本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
B.“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这一问,引出了当瓦匠头的条件。从全文来看,金大力凭好人缘当上了这个瓦匠头。 |
C.金大力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在别人上工前他已经做好了开工干活的各种准备,在别人收工后,他还要检查一番,中间歇工时,他还要服务于工友。 |
D.金大力普通得连他的大名都无人知晓,他是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很多美德。 |
E.这篇小说语言朴素无华,描写方式较为单一,除了几句简单的对话描写,没有其他的描写手段,主要以叙述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生活中不乏像金大力这样的人,金大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用质朴的语言刻画了金大力这个普通得连他的大名都无人知晓的人物形象,也勾画出了人物生活的环境,从全文来看,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简要分析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也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来说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就在于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这样,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技巧才能逐渐成熟,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根据文意,对“精进的程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一个作者就有可能从“疵境”达到“稳境”。 |
B.到达“醇境”需要的时间最长,需要在“疵境”和“稳境”中辗转反复。 |
C.只有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才有可能从“稳境”“醇境”进一步达到很少人能达到的“化境”。 |
D.写文章是一个“精进的程序”,要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引用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是为了说明文章的毛病只有用心的作者自己知道得最清楚。 |
B.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前者是针对“大艺术家”说的,后者才是针对未脱“疵境”的作者说的。 |
C.作者认为“稳境”其实也是“平庸”的境界,不是“庸”就是“俗”。“庸”是指在成为了一种定型之后,不求变化;“俗”是指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 |
D.写文章“精进的程序”可分为四步:“疵境”“稳境”“醇境”“化境”。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对自己的写作不能做客观的冷静批评,常常自以为是,这样的毛病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 |
B.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要及早走上最平正的写作之路。 |
C.写作“精进的程序”其实是一个呈直线上升的过程,但每一步的上升都来之不易。 |
D.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从一个较大的范围把精进的境界分为两个阶段——“匠人”与“大艺术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
1958年,施雅风主持建立中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以“开发高山冰雪,改变西北干早”的豪情,带领100余人向祁连山进发。险峻巍峨的祁连山,绵延千里,冰峰雪岭,施雅风带领队员们手持登山冰镐,经过艰难跋涉,登上1950米的黑大板山北坡一条冰斗的山谷冰川做详细考察.考察队共考察了10个冰川区,33个冰川群,120多个冰川组,900多条大小冰川。在施雅风主持下,写了一份13万字的《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奠定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基础。自此,中国人开始了自主探索冰川的历程,施雅风成为中国冰川考察和研宄的开创者。
施雅风还主持了天山山系的冰川考察,在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和水文方面的考察研究中,对冰川物理特征要素及从冰川到河流直到渗入地下的水文形成和转化及消失规律等进行观察研宄。1964年,他率考察队对希夏邦马峰进行考察,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是世界范围内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之一,在施雅风之前,还没有人登上过。希夏邦马峰考察为日后珠穆朗玛峰和西藏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打下了基础。后来,年近70的施雅风还环绕半个地球,到达建在乔治王岛上的中国长城考察站,进行为期15天的南极冰川考察。
研究冰川不能局限于冰川,应该将寒区特有的现象冰川、积雪、冻土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施雅风的提议下,中科院在兰州设立冰川、积雪、冻土方面的综合研宄所,施雅风主抓业务。当时,他的妻儿都在北京,他的工作关系也在北京,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他举家迁到兰州。青藏铁路建没过程中最难克服的就是冻土,施雅风带领冻土考察队进行青藏铁路西大滩到昆仑山垭口段的冻土考察,为日后青藏铁路建设挺供了技术支撑。除了冻土,施雅风又涉猎一个新领域,那就是泥石流。他亲任西南泥石流考察队队长,对成昆铁路通过西昌泥石流区域进行考察,先后考察了六条河流的泥石流,对成昆铁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这条铁路再也没有受到过泥石流的侵害。
1980年,施雅风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这引发新一轮争论。李四光早在1931年就提出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当时引发很多人质疑。1937年,李四光撰写专著《冰期之庐山》对自己多年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进行总结,认为此说不容置疑,他的观点破不少人接受和支持,此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地质界最有成就的著作之一。抗战期间,李四光对鄂西、湘西、川东、贵阳等地考察,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学派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担任地质部部长,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推广得很快,李四光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不少人对李四光的观点不赞同,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经过对庐山的考察,施雅风公开撰文《庐山真有第四纪冰川吗?》,又联合许多专家学者,对南起广西,北至大兴安岭,西至西螺髻山,包括庐山在内的广大地区进行考察,最终结论是中国东部地区除了少数高山有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外,李四光所说的中低山地却没有。施雅风和其他三十多个研究者合作撰写了60万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
施雅风还主持“全球变暖与中国自然灾害趋势研宄”的课题,“科学研究必须走在生产建设的前头”这是他一贯的主张,施雅风从来不是一个埋首书斋的学者,而是始终牢记肩上责任的科学家。他获得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后,用这笔奖金资助甘肃省康乐县景谷乡的一所小学建教学楼,在家乡的中学捐资设立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求学。施雅风一直关注社会改革,在他看来,经济政革大的方向是成功的,但也引发了贫富差距、资源紧缺、道德滑坡等问题,他对贪污腐败的蔓延忧心忡忡,曾联合三十多位院士上书中央要求反腐。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施雅风开拓建立了中国冰川学研究体系,系统开展中国各山系冰川目录的编制工作,率先提出中国现代冰川类型划分标准。“创”和“闯”是施雅风同事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位有魅力的科学家,他把中国冰川和冰川研究事业介绍给了世界。”国际冰川主席莫瑞先生表达了他对施雅风的敬仰。
(摘编自高明勇《施雅风传》)
【相关链接】
①施雅风(1918-2011),中国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江苏海门人。曾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副队长、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国际冰川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冰川概论》《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70年,我的老师竺可桢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东亚大陆气候冬天少雪,夏季温度高而多雨,除去高山之外,第四纪冰川很不易成立,与西欧、北美东部完全是两种情况。”(摘自《施雅风口述自传》)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中国冰川考察和研究的开创者,施雅风填补了学术空白,把冰川学的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
B.施雅风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举家迁到兰州;在将近70高龄还对南极冰川进行考察:这些表明施雅风对冰川事业的由衷热爱。 |
C.施雅风带领冻土考察队对青藏铁路沿线实地考察,攻克了铁路建设中冻土这一难题,为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提供了技术保障。 |
D.施雅风撰文质疑李四光的观点,并联合多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最终认定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这和竺可桢先生的支持分不开。 |
E.施雅风致力于冰川考察和研究,将冰川资源化为水资源,其研究成果不仅改变西北干旱情况,而且拓宽了冰川资源的利用范围。施雅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施雅风有哪些突出表现?
施雅风的“创”和“闯”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