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1——3题,每题3分,共计20分)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乃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 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重然诺。诸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杰大猾。其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徙:降职
B.不欲加礼,必陵之 陵:通“凌”,侵侮
C.士亦以此多之 多:称赞
D.颍水浊,灌氏族 族:被灭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灌夫“为人刚直”的一组是 ( )
①不好面谀 ②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 ③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④其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 ⑤稠人广众,荐宠下辈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报父仇,灌夫披甲戴胄,拿着长戟,招募军中与他友好又愿意随他同去的壮士数十人出战。等到走出军营的大门,就没有人敢前进了。
B.灌夫与吴军的战斗非常惨烈,随他同去的奴仆全部战死,灌夫自己身上就有十余处重伤,幸亏当时有极为贵重的好药,才保住了灌夫的性命。
C.灌夫有次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一起饮酒,灌夫喝醉后出手打了窦甫,结果被窦太后免了官,让灌夫闲居在长安家中。
D.司马迁对灌夫的战功和他那种耿直倔强的性格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其放纵宗族宾客横行于颍川的行为也进行了批判。
4.翻译下面的句子。(共11分)
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
②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 日者:占卜。② 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而吊之吊:慰问安慰 |
B.而亦无颠危之患危:危险,祸害 |
C.间诣余言诣:拜访,探问 |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第:只,仅止 |
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其谁非盲也其孰能讥之乎 |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 |
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②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
③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民丐留不获丐:乞求 |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条陈述 |
C.琥怒,谋中以危法中:内心 |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 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 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 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 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 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 B.①②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
B.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事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 茅 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注】① 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
② 阃(kǔn)寄:委任武将以军权叫阃寄。此指守边大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诋毁 |
B.始出死力相煽构构:罗织罪名陷害 |
C.寻且坐罪罢去寻:不久 |
D.予谨识之识![]()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体现沈青霞忠义正直、忧国忧民的一项是
① 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② 出死力相煽构
③ 愤疆埸之日弛④ 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⑤ 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⑥ 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着重表现沈君忧国忧民的情怀。 |
B.沈青霞痛心边防废弛、边帅屡败而常常杀戮百姓来冒功请赏,再次上书谴责他们的行径, 措辞更加激烈,引起了朝廷上下的震惊恐慌。 |
C.沈青霞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于是用诗歌文章作为发泄心中郁闷和讥刺时政的工具,因此被权臣构陷致死。 |
D.沈青霞的诗文虽然充满怨愤和牢骚,但作者推重他的忠直进谏、不畏权贵的人格,并引用多个事例肯定了他诗文存在的价值。 |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
宰 执 深 疾 之 方 力 构 其 罪 赖 天 子 仁 圣 特 薄 其 谴 徙 之 塞 上。
(2)翻译:
①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译文:
② 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译文: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任事
(明)江盈科
天下有百世之计,有一世之计,有终岁之计。计有久近,而治乱之分数因之。国家自洪武至于今,二百四十年,承平日久,然所以保持承平之计,则日益促。自宗藩、官制、兵戎、财务以及屯田、盐法,率皆敝坏之极,收拾无策,整顿无绪。当其事者,如坐敝船中,时时虞溺,莫可如何。计日数月,寄幸迁转,以遗后来。后来者又后来,人复一人,岁复一岁,而愈敝愈极。虽有豪杰,安所措手?
盖闻里中有病脚疮者,痛不可忍,谓家人曰:“尔为我凿壁为穴。”穴成,伸脚穴中,入邻家尺许。家人曰:“此何意?”答曰:“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又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
噫,脚入邻,然犹我之脚;镞在膜内,然亦医者之事也。乃隔一壁,辄思委脚;隔一膜,辄欲分科,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今日当事诸公,见事之不可为,而但因循苟安,以遗来者,亦若委痛于邻家,推责于内科之意。
呜呼,忠臣事君,岂忍如此?古人盖有身死而尸谏、临终而荐贤者,岂其及吾之身,一策莫展,而但欲遗诸后人也哉!虽然,为之之道,盖亦甚难。我明任事如忠肃、忠宣①二公,皆不免以身为殉。信乎,任事之难哉!
(节选《江盈科集》)
【注释】①忠肃、忠宣:指于谦、刘大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日益促促: 急促,赶快 |
B.时时虞溺虞: 担心 |
C.跪而请谢谢: 辞别,告辞 |
D.不应并责我责: 要求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所以保持承平之计②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
B.①而但因循苟安②蒙故业,因遗策 |
C.①无与我事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D.①乃隔一壁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
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任事者无所作为,互相推诿的一组是()
①收拾无策,整顿无绪②时时虞溺,莫可如何
③计日数月,寄幸迁转④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
⑤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⑥而但因循苟安,以遗来者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末年,社会败坏到了极点,绝大部分任事者只为个人安危考虑,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却无能为力。 |
B.文中引用“病脚疮者”“治箭伤医者”两则寓言,揭示社会痼疾不能转嫁和表面文章不能根治之理,讽喻因循守旧、互相推委的任事者。 |
C.作者在文末列举于谦、刘大夏等忠臣良将以身殉职的事例,说明任事之艰难的道理,认为不必责怪那些“委痛于邻家,分科于膜外者”。 |
D.用寓言故事进行形象生动地说理,构成了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用浅显的比喻来描摹人物的心态,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计有久近,而治乱之分数因之
⑵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
⑶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杨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节)
注①:伥伥,惆怅的样子。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而读之发:打开 |
B.夫学者未始不为道为:探求 |
C.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工:精细工巧 |
D.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何其:多么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欧阳修表达谦虚之意的一项是()
A.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 |
B.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
C.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
D.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 |
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虽受人尊敬,但仍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他好学自谦的话。 |
B.很多求学的人想探求道而不能到达道的境界,原因多是沉湎于文章之中。 |
C.欧阳修说吴充若追求不止,达到孟子、荀子的境地也是不难的,有说客套话的味道。 |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