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2008年南方雪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亮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含盐浓度不同的冰,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设计实验】
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
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
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
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
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他遇到
了一个难题,现有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法,请你为他
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 (A
/B/C).(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分析】根据曲线图可知:
(1)利用盐水制成的冰_ ___(是/不是)晶体.
(2)淡盐水冰的熔点是__ __℃,浓盐水冰的熔
点是_______℃.
【归纳】根据分析可以得到:
(3)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________(提
高/降低)冰的熔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
的冰,能在更________(高/低)的温度
熔化.
【拓展】小亮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线,又有了新发现:
(4)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________(快/慢).
(5)小亮想起一件事,他们在学习熔化时,也用冰块做了这样的实验,但那次做实验时,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0℃,请你分析造成冰的熔化温度不是0℃的原因是什么?(只要讲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是小勇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发现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
(3)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与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竖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 形成的;拿走蜡烛B,将这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4)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请你说出这样会对实验操作带来怎样的不便影响? .
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
0° |
15° |
30° |
45° |
60° |
反射角β |
0° |
15° |
30° |
45° |
60° |
折射角γ |
0° |
11.3° |
22.1° |
35.4° |
40.9° |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 和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且折射角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
是否存在不足?答: (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
下面是研究“水的沸腾”和“海波熔化”的实验.
(1)图a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将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图b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一标准大气压;小红把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 .
(2)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他们采用如图c的实验装置.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灯,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d).由图象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 (选填“继续”或“停止”).
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长度时,以上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偏大/偏小/不变)
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实验探究过程中应使蜡烛B放在与蜡烛A (选填“同侧”或“异侧”)的位置.
(2)该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3)小明发现用光屏去承接B点的像,像怎么也无法成在光屏上,这一实验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
(4)移动蜡烛B的位置,直到从A处看,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似的,此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A的像的位置.测得此时蜡烛A、B到镜面的距离均是10cm.由此可初步得出结论 .
(5)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