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2008年南方雪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亮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含盐浓度不同的冰,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设计实验】
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
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
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
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
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他遇到
了一个难题,现有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法,请你为他
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 (A
/B/C).(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分析】根据曲线图可知:
(1)利用盐水制成的冰_ ___(是/不是)晶体.
(2)淡盐水冰的熔点是__ __℃,浓盐水冰的熔
点是_______℃.
【归纳】根据分析可以得到:
(3)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________(提
高/降低)冰的熔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
的冰,能在更________(高/低)的温度
熔化.
【拓展】小亮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线,又有了新发现:
(4)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________(快/慢).
(5)小亮想起一件事,他们在学习熔化时,也用冰块做了这样的实验,但那次做实验时,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0℃,请你分析造成冰的熔化温度不是0℃的原因是什么?(只要讲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刚同学想测出一个实心塑料球的密度,但是发现塑料球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无法测出它的体积。小刚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量塑料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b所示,记录塑料球质量为m; |
B.把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如图c所示,记录此时水的体积为V1; |
C.用细线在塑料球下吊一小铁块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静止时如图d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V2; |
D.把小铁块单独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e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V3; |
E.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结果。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调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上如图a所示的位置,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2)实验中使用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m=________g,塑料球的体积V=______cm3,计算出塑料球的密度ρ=_________kg/m3。
(3)实验步骤中,步骤_________是可以略去的。(填序号)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实验前,应首先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光屏应在_________区域前后移动,才能得到清晰、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即可)
(3)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放上一个老花镜,则发现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这时应适当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可能重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若用不透明的纸板将透镜左部挡住一半,在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烛焰完整的像。
(5)若实验中将光屏换成平面镜,则从侧面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倒立的烛焰像,此时凸透镜在平面镜中成像,像与凸透镜大小___________。
下面是阳阳同学设计的“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过程。
(1)如图,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阳阳将一张白纸B放在水平桌面上,将一个平面镜A垂直白纸放置,用激光手电贴着_____(选填“A”或“B”)照射,并记录下了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如下表。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射角 |
30° |
45° |
60° |
反射角 |
30° |
45° |
60° |
(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将平面镜换成了_______________,并取来了两个______________的蜡烛。在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变短,蜡烛的像与用来找像的蜡烛___________(选填“仍然重合”或“不再重合”),此时所成的像与物大小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小芳对初二物理《科学之旅》中“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于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她测出了摆球摆动30次所用的时间,进而算出摆球摆动一次所用时间.针对摆球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她提出了以下猜想:
A.可能与摆球质量有关;B.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有关;C.可能与摆角的大小有关.她利用以下器材:质量不同的两个小钢球、长度不同的两根细线、一个铁架台、一个秒表、一把刻度尺、一只量角器等,进行了以下四次实验.
次数 |
摆线长L/m |
摆球质量m/g |
摆角θ/° |
摆动一次的时间t/s |
1 |
1 |
20 |
3 |
2 |
2 |
1.4 |
20 |
3 |
2.4 |
3 |
1.4 |
20 |
5 |
2.4 |
4 |
1.4 |
30 |
5 |
2.4 |
(1)由1、2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_____(填猜想前的字母),结论是____________
(2)由________________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C.
(3)由________________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A.
小红和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便于________,玻璃板应该______(水平/垂直/倾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做完一次实验后,小红让蜡烛靠近平面镜重做实验,此时像的位置_________ 平面镜(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