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实验探究过程中应使蜡烛B放在与蜡烛A (选填“同侧”或“异侧”)的位置.
(2)该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3)小明发现用光屏去承接B点的像,像怎么也无法成在光屏上,这一实验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
(4)移动蜡烛B的位置,直到从A处看,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似的,此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A的像的位置.测得此时蜡烛A、B到镜面的距离均是10cm.由此可初步得出结论 .
(5)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如图所示电路,用导线把一个小灯泡和开关连接起来,要使灯泡发光,必须在“a、b”两端接入_______ _,还需要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巨磁电阻效应1988年阿尔贝·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尔发现,在铁、铬相间的三层复合
电阻中,微弱的磁场可以导致电阻大小的急剧变化,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巨磁电阻效应”.
更多的实验发现,并非任意两种不同种金属相间的三层膜都具有“巨磁电阻效应”.组成三
层膜的两种金属中,有一种是铁、钴、镍这三种容易被磁化的金属中的一种,另一种是不易被磁化的其他金属,才可能产生“巨磁电阻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巨磁电阻效应”只发生在膜层的厚度为特定值时.用R0表示未加磁场时的电阻,R表示加入磁场后的电阻,科学家测得铁、铬组成的复合膜R与R0之比与膜层厚度d(三层膜厚度均相同)的关系如乙图所示.1994年IBM公司根据“巨磁电阻效应”原理,研制出“新型读出磁头”,将磁场对复合膜阻值的影响转换成电流的变化来读取信息.
![]() |
(1)以下两种金属组成的三层复合膜可发生“巨磁电阻效应”的是.
A.镍、铬 B.铜、银 C.铜、铬 D.铁、镍
(2)对铁、铬组成的复合膜,当膜层厚度是2.2nm时,这种复合膜电阻(选填“具有”或“不具有”)“巨磁电阻效应”.
(3)“新型读出磁头”可将微弱的磁信息转化为信息.
(4)铁、铬组成的复合膜,发生“巨磁电阻效应”时,
其电阻R比未加磁场时的电阻R0(选填“大”或“小”)得多.
(5)丙图是硬盘某区域磁记录的分布情况,其中1表示有磁区域,0表示无磁区域.将铁、铬复合膜制成的“新型读出磁头”组成如图所示电路,当磁头从左向右匀速经过该区域过程中,电流表读数变化情况应是丁图中的.
小明用右图装置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1)要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除了长木板和木块(如图所示)外,还需要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和.
(2)小明先后用两木块做实验探究重力对机械效率的影响,测量并计算得到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实验次数 |
木块重G/N |
木块上升的高度h/m |
拉力F/N |
木块沿斜面移动距离s/m |
机械效率η/% |
1 |
2.0 |
0.10 |
0.9 |
0.39 |
57.0 |
2 |
4.0 |
0.10 |
2.7 |
0.20 |
①小明第二次实验所用时间为3s,拉力的功率是W.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②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关系的结论?如能,写出结论,如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能/不能).结论或理由:.
小明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时,所用器材有2节干电池、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表、开关和导线.如图甲是小明没有连接完的实物电路.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缺少的两根导线接好.
(2)若小明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有示数.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
A.更换开关 | B.更换小灯泡 |
C.检查电路是否断路 | D.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
(3)实验中移动滑片P使小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A,额定功率为W.
(4)小明在实验时使用了旧电池,实验中发现,即使不移动滑片,灯泡的亮度也逐渐变暗.小明猜想:“灯泡逐渐变暗是因为电池输出电压变小了”,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帮助小明检验他的猜想.
①主要器材:旧电池、导线、灯泡、;
②简要做法:.
在研究两个靠近的异名磁极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时,几位同学提出了以下四种猜想:
(1)利用所学知识,断定猜想▲ 和▲ 是错误的.你判断的依据是: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 极指向▲ 极.
(2)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剩下的两个猜想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主要器材:▲ ;简要做法:▲ ;判断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