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论语>十则》,完成下面的习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诲女知之乎 (4)传不习乎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请写出本文中的成语(不少于6个)。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60字以内)
【古文阅读】
苏秦止孟尝君入秦
孟尝君①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②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③上,有土偶人与桃梗④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⑤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⑥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齐国宗亲。②人事:人世间的事情。③淄:淄水④土偶人:用泥土捏的人;桃梗:用桃木枝刻的人。⑤挺:揉捏。⑥四塞:四面都有要塞。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止者千数而弗听(2)固不敢言人事也
(3)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4)譬若虎口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人 事 者 吾 已 尽 知 之 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苏秦借“土偶人”与“桃梗”的对话说服孟尝君不要入秦,请简要分析他是怎样类比的。
陈涉世家(节选)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选自《》,这是我国第一部,作者,
时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与 家。给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
(1)辍耕之垄上()(2)会天大雨()
(3)为天下唱 ()(4)楚人怜之()陈胜起义的根本原因是:(1分)
陈胜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分)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分)
①等死,死国可乎?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阅读鉴赏
(一)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里百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下列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景清借书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②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注释】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祭酒叱生退()(2)清即持所假书()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当书生向景清索还所借的书,景清为何说 “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 (2分)
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 秋 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伯始旋其面目/其妻献疑曰 | B.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 |
C.河伯欣然自喜/然则何时而乐耶 | D.秋水时至/山间之四时也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河伯的说话首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的□□□□;再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然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也就是成语 “□□□□”之意。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 |
B.河伯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为“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
C.河伯从眼前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 自叹不如,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
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不断开拓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