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陈胜、吴广借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B.会天大雨,道不通,非已失期会宾客大宴,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丹书帛曰 |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陈胜在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
B.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
C.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某事的睿智。 |
D.陈胜起义前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
文言文阅读 (1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13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淡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
B.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
C.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3分)
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阅读下面两选段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论语》(节选)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①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②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③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④问于我,空空⑤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⑤空空:诚恳,虚心。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 B.温故而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
C.诲人不倦(教导) | D.日知其所亡(死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 | B.择其善者而从之默而识之 |
C.于我如浮云有鄙夫问于我 | D.必有我师焉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选文【乙】四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其中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道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商鞅治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 B.是故谋闭而不兴(发生) |
C.卫鞅亡魏入秦(灭亡) | D.期年之后(一周年)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 |
B.货恶其弃于地也封之于商 |
C.特以强服之耳能以径寸之木 |
D.孝公以为相不足为外人道也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商鞅治秦,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否已经实现了大同的社会理想?为什么?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要求自己)。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声,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节选自《明史·王绂传》)
[注释]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氍毹(qú shū):地毯。选出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例句:以友故与之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擅长作诗,还爱好看书,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写信来索求,王绂才给他作画。 |
D.选文中写了王绂的三件事,表现了他不慕权贵,不贪财物,清高耿直。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有谏之者②明旦访其人赠之
③同列语之日④我画直遗黔公不可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绂日:“我非不闻之,是必与我索画耳。”(2分)
(2)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