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
蕃:繁多 |
B. 不蔓不枝 |
枝:长枝节 |
C.亭亭净植 |
植:种植 |
D. 陶后鲜有闻 |
鲜:少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B.濯清涟而不妖 |
人不知而不愠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且焉置土石 |
D.同予者何人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阅读《何陋轩记》(节选),回答下列各题。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 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 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 ③而往, 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处于丛棘之间,则郁 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后,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 ⑤ 之以卉药。琴编 ⑥ 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 ⑦ 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轩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蒔(shì):栽种。⑥琴编:琴书。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1)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以予自上国而往"中的"以"字是"用"的意思。
B.文中画横线句"将陋其地弗能居也"正确的停顿应为"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C."予尝圃于丛棘之后"从文言句式上看是判断句。
D."以信孔子之言"和"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都译为助词"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轩曰"何陋"。
(3)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概括选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的。(至少答出两方面)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回答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腰白玉之环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欧阳修笔下"佳木秀而繁阴"的景色,一定让你联想起了家乡的某一处夏季美景,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必须从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描写,不准出现真实的地名,50字左右)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 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 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 ④如虹,忽卷掣折 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 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 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敬:斜靠。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悄怆幽邃 |
邃: |
②而犹不忍去 |
去: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人坐欹岩下望
(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 。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古文阅读]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 ①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 ②,求新亭对泣者 ③,正未易得。抚卷累欷。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②安于江左:安于现状。③新亭对泣者:怀念故国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子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自丧乱来七十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②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
(3)结合甲乙两文,谈一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阅读《陋室铭》,回答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鸿:
②形: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从原文中找到并写出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