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励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臱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今录其章章效于事者,着之篇末。 (节选自《后汉书·郭林宗传》)下列句中的“以”与“弟子以千数”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林宗巾” | B.何不试之以足 |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D.以其境过清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太“好学善友”和“鉴品士人”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就成皋屈伯彦学 就:________ (2)时人乃故折巾一角 故:________
(3)善谈论 善:________ (4)或附益增张 益: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1)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
(2) 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捕蛇者说
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选择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而乡邻之生日蹙(窘迫)B. 谨食之,时而献焉(吃)
C.曩与吾祖居者(从前) D. 蒋氏大戚(悲伤).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得而腊之以为饵 | B.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不知而不愠 |
C.又安敢毒耶 |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若毒之乎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
C.本文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一)阅读《论语十则》,完成20-23下列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划线的词。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
(4)其恕乎() 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由,诲女知之乎.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那一则,说说理由。
【文段二】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②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③。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②此处两人指前面所言的鬼魅③坼:裂开。.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家不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扶持百余步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
C.数日,乃诈醉,鞭数十,驱之别院 |
D.伯恨不得杀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
B.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
C.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
【文段一】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项为之强()②方出神,().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余/忆童稚时 | B.则或/千或百 | C.以土砾凸/者为丘 | D.驱/之别院 |
.翻译下列句子。
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文中所言的“物外之趣”具体指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8-10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徐喷以烟
③怡然自得④鞭数十.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写出两个本文产生的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文中所写的几件事无不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如观蚊如鹤.神游草丛等,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80字左右)